悦读丨王立斌:论朱熹的治学思想

时间:2022-09-14 浏览:535

图片


作者简介:

王立斌:江西省铅山县人,上饶市鹅湖书院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原副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书院研究,现系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江西书院研究会副会长。


图片


朱熹是改革书院教育的创始者,他的书院教育及社会学思想博大精深,平正笃实,影响中外书院教育达七百年之久,在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与社会思想发展史的同时,必须承认朱熹在改革书院教育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朱熹在他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提出和总结了不少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很多是发人深思的见解是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的。下面几个治学原则是他在治学中经常强调和运用的,它们体现了朱熹治学思想的成就和特色。

 

图片
图片

朱熹像


朱熹在治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启发诱导。

 

朱熹常与“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所以在“解疑”(解决疑难),“精思”(精心思考)以及强调做学问要注重融会贯通等方面,他是积累了一些有启示性的经验的。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把读书看做是一个从未知有疑,渐疑,是疑到解疑,无疑的过程。朱熹这个观点说明了学习知识必须经历从浅到深,从表象到本质,从粗枝大叶到融会贯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了学习认识过程的一些特点。

 

朱熹还主张读书必须“精思”。“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神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主张凡书必须“熟读”,“精思”其内容,主要是指对儒家经典意旨的领会,把治学内容和教学原则、方法适当的区别开来,做为一个教学原则,朱熹的“熟读”和“精思”还有它值得吸收的一面。

 

朱熹还提出了做学问不能坐井观天,抱残守缺,他对张载的“濯去旧见,以来新意”的说法是十分赞赏的。所以他也说:“学者不可只管守以前所见,须除了,方见新意,如去了浊水,然后清者出焉”。他曾有诗一首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它描述了一个透明如镜的池塘,它之所以如此清沏,是因为有源头活水的不断流动补充的缘故。他以此来比喻做学问也应“通而不塞”,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或新见解来补充,才能使人见识通达,头脑清新,这个比喻是十分形象和发人深思的。

 

朱熹还强调学习知识必须反复钻研,逐步消化,才能有所收益,他打了一个比喻,“臂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朱熹这个说法表明了学习知识必须融会贯通,才能理解它的实质。

 

图片
图片


在书院教学过程中,朱熹坚持将“读书穷理”与“躬行践履”相结合。

 

朱熹把自己学问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指导原则规定为:“穷理以致其知实”。但是朱熹所说的“穷理致知”的过程,并不是指对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而是指对唯心主义体系的最高范畴“理”(即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的领会。他十分坦率的说:“穷理只就自家身上求之,都无别物事,只有个仁义礼智,看如何千变万化,都率此四者不得”。

 

朱熹认为:“读书穷理当体之于身,……读书不可只就纸上求理义,须反来就自身上推究”。“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学之之博,不若行之之要;行之之要,不若行之之实”。朱熹所说的“行”、“体之于身”或是“践履”,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强调了“穷理”的目的必须落实于“践履”。也就是视读书穷理必须与躬行践履相结合,这就是朱熹在治学上关于知与行关系的看法。至于他的所谓“行”或“践履”的具体内容就是他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所规定的“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这类的封建主义道德行为,以及他在《小学书题》中所说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类的封建主义的礼仪细节和规矩典范。

 

图片
图片


在治学上,朱熹是一个积极倡导“循序渐进”的教育家。

 

朱熹对“循序渐进“做了较多的阐述:

 

1、朱熹主张做学问要打好基础,臂如造屋一样,必须打好地基。他说:“识得道理源头,便足地盘。如人要起屋,须是先筑墙基,基址坚牢,上面方可架屋,若自无好基址,空自今日用得多少好材去起屋,到时,只能是房塌人伤,自家身体自没顿放处。”“须就源头看,放大底道理透,阔开基,广开址。如要造百间屋,须著有百间屋基,要造十间,须著十间屋基”。“学,须行理会那大底,理会得大底了,将来那里面小底,自然通透。令人却是理会那大底不得,只去搜寻里面大小节目”。

 

朱熹的上述这些话主要是想阐明下列几个观点:一是说无论是学习或做学问,基础必须牢固,如果没有牢固的基础,就好象把屋架在别人地上,等于空中楼阁。学问根底不深、不实,要枝繁叶茂也就困难。二是说学习或做学问要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如要造多少间屋,就要打好多少屋基。三是说把基础的东西弄懂了,其他细微末节的东西,也会迎刃而解。

 

2、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方有成效。他说:“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所谓循序渐进者,朱子曰:‘以二书言之(指《论语》、《孟子》二书),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末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朱熹对读书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因素,就是学习必须根据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量力所至”),来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次序,并严格遵守它。

 

3、朱熹还主张学习要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近到远。他说:“如攻坚木,先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读书之法也”。“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朱熹的上述思想是符合“循序渐进”的治学原则的,实际上也是他自己的教学和治学的经验之谈。

 

图片
图片


在治学上,朱熹又是一个严格要求学生学习或做学问必须专心致志的老师。

 

他说:“读书须是身心都入在这一段里面,更不问外面有何事,方见得一段道理出。”“读书看义理,……只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不会心精,心精便会熟。”朱熹要人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要人们在读书时要专心去领会封建主义的“义理”,这也是为了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的。但是,更多的时候,朱熹要求学生做学问,读书应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把全副精神都集中在学习上面。“人做功课,若不专一,东看西看,则此心先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看文字要当如此,岂可忽略”。“看文字须大段着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

 

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看来,朱熹要求人们学习时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防止分散松懈。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有认真、仔细、专心和苦钻的态度和精神,这样的教学思想无疑是值得继承的。

 

朱熹最后归结到人的学问能否有所成就,学习能否有所长进,关键在于“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问为学功夫,以何为先?曰:亦不过如前所说,专在人自立志,既知这道理,办理坚固心,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学者须是立志。今人所以悠悠乾,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则且胡乱恁地打过了,此只是志不立”。

 

朱熹关于“立志”的治学观点有几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研究的。第一:求学、读书必须有较高的志向,没有确立崇高的理想,要想攀登学术的顶峰是不可能的。第二:有了较高的志向,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坚强的学习毅力,和不屈不挠的钻研精神。第三:凡是“立志”不坚者,根本不可能把学习的积极性高度发挥起来。朱熹的这些话对一切愿意在学业上努力做出成绩的人来说,是一番很好的“忠告”和“良言”。

 

(注释略)


图片
图片



(本文节选自公众号“书院研究”,原文载于《新国学》第36期,2022年6月出版。部分内容有调整,题目为编辑所拟,原题目为《论朱熹与书院教育思想》)


图片

专    栏

悦    读

责编 |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