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珺茹 文亚丨布艺课程与学校文化融合的模式研究

时间:2024-01-23 浏览:96

作者:王珺茹 文亚(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温泉分校)



图片


《布艺课程与学校文化融合的模式研究》立足于翠微小学集团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一盘棋的大格局,贯彻集团校“四特”(一校一特质、一园一特色、一师一特点、一生一特长)发展理念,以布艺课程为切入口,探索传统文化课程与学校文化生态的融合,以期深化学校文化建设进程,并使传统文化在翠微小学温泉分校的校园里落地生根。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校园美育工作六大导向: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融合世界文明)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通过美育)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学校校本课程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传统文化课程,从优秀诗文学习、艺术技能学习、国学精神认知、生活实践审美四个维度进行设计。其中,布艺课题研究隶属于艺术技能的学习,主要与美术学科进行整合,在体验中初步了解技艺与背后文化的传承。

 

翠微小学拥有一支教风严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已经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结合翠微小学“明德至翠 笃行于微”的校训,同时在学校重视发展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将布艺课程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使布艺文化更好地被传承下去。

 

图片


 

一、课程理念


布艺手工制作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它需要动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熟悉生活、增长知识。同时,布艺手工制作也是一种创作,需要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美术等多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从非智力因素发展方面来看,布艺手工制作的实践不但要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务必做到专心、细心、耐心,学生在布艺手工制作的实践中养成的专心、细心、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扬长迁移至学习和生活中,将终生受益。


布艺艺术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布艺艺术集民间剪纸、刺绣等工艺于一身,以布为原料,创造出各种色彩明亮、活泼逼真的形象,使布艺艺术在民间广为流传。将这一生动的民间艺术形式引入校园,融合学校“明德笃行”的校园文化,是一种实践创新,也是丰富和深化学校文化的一条传统文化维度的可行路径。



二、课程目标

 

(1)以了解布艺为切入点,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主动探寻传统布艺文化的意愿。

 

(2)了解一些基本的布艺的技能和方法,并尝试进行实践,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3)“双减”背景下,丰富学生课后学习生活,提高学生个性化表现力,开阔视野。

 

图片



三、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

 

通过选修课、课后服务课程落实四—六年级布艺制作课程。

 

专题一:走进布艺制品(四年级)

 

(1)话说民间布艺

 

1)民间布艺的历史沿革


2)民间布艺的品类流派


3)民间布艺的文化含义


4)民间布艺的工艺制作

 

(2)布艺与生活


1)室内用品


2)室内陈设

 

(3)布艺与环境


1)服装厂的地理位置及交通


2)服装厂的环境卫生调查与对策


3)服装厂服务及相关配套设施的调查

 

(4)我与布艺


1)我的“金点子”


2)我心目中的多彩布艺

 

专题二:剪刀石头布里找灵感(五年级)

 

学习布艺“补”“凑”“拼”等简单制作方法,制作内容为小动物、果蔬、植物等。

 

(1)布贴画:动物、人物、风景画等佩饰、挂饰。

 

(2)制作:鞋垫、杯垫、小兔等。

 

综合探索收集并运用树叶、花、卵石、贝壳、豆类、羽毛及废旧物品自主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工艺品。

 

(1)陶冶环保意识,拓展工艺制作知识。

 

(2)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专题三:欣赏与鉴赏(六年级)

 

(1)欣赏布贴画、布玩作品。

 

(2)欣赏扎染等布艺制作过程。

 

(3)自主搜集有关上述工艺品的文本及电子资料并交流、展示。初步了解中国主要民族的服饰及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含义。学习对服饰美的欣赏知识。熏陶民族团结意识和爱国情感。

 

图片



四、课程实施策略

 

(一)课程化实施,促进从生活技术到艺术游戏的蜕变

 

布艺进入课堂,必然要经过游戏化处理,布艺游戏改变了传统布艺一针一线的制作工艺,用艺术创作的手段改变实用的观念,融游戏于美术教学中,这也是民间布艺走进课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1)补

 

“补花”是过去人们给破损的衣物补上图案,起到遮挡、美化效果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朴素生活观念的体现。学生通过与长辈交流,了解“补”不仅是布艺的创作方法,更是在艰难岁月中父母辛勤持家的必备技能。在布艺创作中,“补”是装饰美化的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学生在布老虎的制作中,巧用花布图案补到布老虎身上进行装饰,既简单又漂亮,还可以针对作品的重点部位堆叠,增强作品的层次感。


(2)凑

 

布料在使用中总会余下一些边角料,这些看似零碎的边边角角,在人们创意的使用下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比如中国古代的百衲衣,还有鱼鳞坐垫就是用碎布做成的。拼凑边角料不仅有着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更隐藏着美好的祝福。学生借助不同形状的无纺布,融合变废为美的理念,形成了对布艺独特情感相融的美感。


(3)拼

 

拼布区别于传统的布艺制作手法,是要把一块完整的布料扯碎,再根据创作需要一块块拼起来,这是现代艺术表达的独特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运用集体创作的方法,将布料剪成几何图形带领高年级同学进行拼贴练习,让学生感受色彩与图形的变化,尝试根据主题的需要选择搭配表达,创新布艺创作的形式,呈现融合中的现代美。


图片


(二)勾连学校文化,激活儿童眼中的布艺世界


布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有穿的、用的,装点着生活,美化了环境。儿童眼中的布艺是家中漂亮的窗帘,是自己身上的新衣服,是睡觉时的床单、被子,是沙发上好看的坐垫。而存在校园里的布艺,最普遍的就是学生身上的校服了,校服是带有教育意义的特殊服饰,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每逢有重大校园活动,亮眼的翠绿色校服俨然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校服作为学校文化的载体,从配色到图案设计都凸显了学校的文化。


如何结合学校文化的元素,设计出漂亮又兼具实用性的校服?这曾经是翠微小学温泉分校校园里同学们热烈讨论和研究的一个主题。有的从配色上出主意,有的建议从形状、式样上进行性别的个性化剪裁……最终,由学校美术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制作的创意校服成功在学校艺术作品展中独立布展。


传统民间布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人们对美的解读和认知,儿童对其熟悉、喜欢,却又感觉神秘。布艺走进课堂,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让学生看到传统民间布艺,感受民间布艺的美,体味传统人文的丰富内涵。在教学展示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收集自己家中民间布艺的物件与大家分享,就有学生带来了家中的旅游纪念品——布老虎,其艳丽的色彩、夸张的造型,获得了全班学生的交口称赞。有的学生非常自豪地说:“我奶奶会做各种各样的虎头鞋,小时候我穿的都是她做的鞋子。”还有儿童表示想学做一个布艺“长寿枕”送给爷爷,希望爷爷能长命百岁……表达内心世界是儿童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学生表达艺术的原动力,教师尊重学生的布艺体验,营造民间布艺的教学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体验自己作为传递爱的使者的真实感受,表达了真挚情感,也反映了童真。


(三)由色彩艺术上升到美学素养的渗透


扎染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它是将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其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我校邵莉媛老师研磨扎染工艺,并组建了扎染工艺学习小组,学习通过绳、线、纱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缀、缚、夹等多种组合进行染色。这一传统工艺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甚至还在青年老师群体中进行了技艺的展示与普及。在制作和欣赏的过程中,逐步激发同学们对美的探索,使传统文化艺术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染出了深深浅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花纹,像云像雾又像花。一件件独一无二、精美绝伦的扎染作品惊艳出炉,齐刷刷晾晒在桌子上,效果震撼,动人心弦。瞬间大家仿佛都成了在一旁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大师,成就感让每一个参与的学生都露出了幸福的笑脸,美学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沉淀于孩子们的心中。


图片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形式


评价学生,分为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和全学期的终结性评价。前者按自主能力、兴趣程度、创造能力、意志品质、合作交往等十个指标,对照标准,确定权重,评定等级;后者除参照上述指标累计总成绩外还要兼顾学生在活动课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发展状况。


(二)评价内容


作为拓展性的课程,布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活动效果的好坏上,更重要的还体现在学生活动时的态度、情感和心灵的投入程度上。学生在一次活动中能认真地、主动地参与,这次活动便是成功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活动了就是成功,就是进步。


布艺课堂是一个相对轻松和活跃的课堂,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中必然有庞大的生成性教学资源。不同于其他学科,布艺课程并没有固定的知识考核标准。思维的扩散和发展对布艺教学来说是有益处的。作为教师,要利用好布艺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积极回应学生的思考和看似与众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可以通过课堂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主动地促进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图片



六、课程特色与创新点

 

布艺课程教学实践是在翠微小学学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实践探索,必然地具备了学校文化的特质。

 

(一)注重布艺技艺到布艺课程的文化沉淀


民间布艺复杂的工艺往往让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甚至也约束了教师的执教能力。但是,布艺进课堂,并非将传统布艺技艺照搬进课堂,而是,通过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教育性的系统讲解,让高深的艺术落地,让学生走近这门艺术,学会欣赏并鉴赏这门艺术,进而尝试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布艺课程的实施有效地将布艺工艺引入校园,带进课堂,学生在动手动脑实践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布艺的文化特质,同时勾连并激活童真生活,彰显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童真世界,很好地统筹了教育的综合效能。


(二)注重传统布艺文化与现代学校文化的灵感碰撞

 

了解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普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而反哺到当下生活。而翠微小学推行布艺课程正是为了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涵养学生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提升文化核心素养。

 

民间布艺“童态化”折射出学生视野下的当代风土民情,焕发出快乐而纯真、绚烂而热烈的生命力。民族精神和独特审美滋养师生的心灵。追求生命、憧憬幸福的观念情感,透过民间布艺在儿童心灵深处复苏。


图片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3冬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