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鸿平 苑海燕丨《大运河的传说》课程实施案例

时间:2024-01-18 浏览:76

作者:陆鸿平 苑海燕(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永丰分校)


首都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永丰分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22个省市,每一个孩子的家乡都有着中华民族故土的情节。它将和运河的传说融为一体,成为最美丽的永丰故土传说。学校秉承顺天性,明心性,蕴灵性的办学理念,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课程,以故土、礼仪、足球等多种课程为潜在培养课程,以科技、艺术、体育等丰富社团为活动引导,以个性化教育引领学校科研发展,充分体现全其形,正其心,扬其神的育人目标,捍卫每个孩子的生命与灵性,让他们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

 

大运河文化带是北京三大运河文化带之一。大运河文化就是非遗文化,大运河文化传说和故事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的文化精华。永丰中心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多少年来生活和学习在运河边上,感受着大运河文化带来的滋养和灵性,倾听着大运河美好的传说和故事。讲好大运河文化故事就是讲好学校的文化故事,因为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的精神就是运河文化的精神。

 

大运河路线图



一、课程理念


 

课程是每一个永丰学子成长的摇篮、发展的助推器。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价值定位,课程目标与之有机契合,为学生“全其形、正其心、扬其神”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课程,努力培养健康、守礼、正直、求知、自信、尚美的永丰学子。我校努力保证开足开齐国家要求的课程,并能按区级要求开设地方课程。学校适时开发足球、故土教育、礼仪教育、心理教育等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


 

利用四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时间,开设一节《大运河的传说》校本课程,指导学生查阅、收集关于“大运河”的资料以及有关历史传说、故事,与学校的故土教育有机结合。了解大运河水闸分级的方式,阐释它的功能,并引导学生探究大运河的利用和保护。同时用班队会升旗仪式等时间,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开展自主探究与实践。

 

图片



三、课程内容


 

(一)第一课堂:“教学课堂平台”以师生课堂为主要学习者的学习阵地。(校本课程时间)

 

课程只有进入课堂,才能保证其首要地位,也才能收到实效。学校的大运河文化课程主要包括两种模式。

 

模式1:观看大运河视频资料

 

课题组经过大量的筛选与学习,选取了适合学生观看的大运河视频资料,包括纪录片、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大运河的悠久历史,进而再去追忆大运河的传说,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大运河的传说,从而认识大运河缔造的中国文化,让大运河文化扎根于孩子心中。该模式采取分年段每周选取一个类型的资料视频组织孩子观看的方式,并在观看以后,激发孩子采取各种形式汇报观看感悟。

 

大运河视频分类:从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的修建、大运河的功能、大运河两岸的景观四方面分类了解大运河。

 

(1)大运河的历史视频:比如,大运河的起源、邗沟的修建


(2)大运河的修建历程:比如,隋炀帝修建隋唐大运河


(3)大运河的功能:比如,漕运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4)大运河两岸的景观:比如,大运河北京段最近举办的北京大运河文化节

 

模式2:开展大运河专题课研究

 

了解大运河文化需要开展教师专题课研究,通过研究课,从不同领域介绍大运河,让孩子深刻认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

 

专题课内容分类:

 

(1)纵向设计:从大运河发展历史设计课程

 

专题课:《大运河的起源——邗沟》

 

专题课:《隋炀帝修建隋唐大运河》

 

专题课:《漕运的来历》

 

专题课:《京杭大运河的由来》

 

(2)横向设计:从大运河流经区域设计课程

 

专题课:《飘来的城市——北京》

 

专题课:《大运河的发源地——苏州段》

 

专题课:《大运河古迹最多的城市——扬州》

 

例如:李玮老师的以《古今运河美名扬,纵贯南北千里长》为课题的专题研究课,将“初步认识大运河,了解大运河流经区域,所经省市,穿越五大水系”设为目标,带领学生初步了解大运河的发源、流经、历史、作用等,通过传说与故事激发孩子了解大运河的兴趣。

 

图片


(二)第二课堂:以学生自主的小型实践活动为课程的载体。(班队会时间)

 

班主任针对本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多次专题活动研讨,设计了不同的班级活动实施方案。方案共分为两个部分:规定动作——讲故事,自选动作——手抄报、知识竞赛等(全体)。

 

(三)第三课堂:以学生校外实践体验为课程的核心内容。(拓展课堂)

 

实践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活动过程中,虽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借鉴,也没有老师随时随地的指导,大家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但是研究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景,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求学生在考察、体验、实验、探究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和感知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激发起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多种有效手段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研究与实践,为每个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沟通、交流、合作的学习情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互相交流情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从而养成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和品质。

 

活动一:大运河文化专场,整体感知非遗文化。(校外基地实践)2019年9月13日-15日,恰逢中秋佳节,学校在稻香湖非遗科学城,开展了大运河文化专场活动。此次活动,展示了孩子们在学习与研究期间创作出的各种剪纸、书画等作品,参加的学生还进行了非遗项目体验,通过“古籍线装书制作”,了解了线装书的制作方法,并在亲手制作的线装书上写下自己学习到的大运河知识。在体验考古中的传拓技艺过程中,了解了大运河流域的历史文明。此次活动还邀请专家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运河知识专题讲座,不仅宣传了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还激发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学学习热情。

 

活动二:大运河传承实践活动,丰富非遗文化内容。(校外基地实践)在非遗文化中参与实践中的大运河文化。(校外实践活动)2019年9月24日,学校四至六年级的同学们再次走进了稻香湖非遗科学城,进行大运河文化实践活动体验。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体验了团扇、油纸伞、脸谱的绘制,还动手进行了衍纸、剪纸、掐丝珐琅的制作……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承载着历史的积淀,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都蕴含着丰富的大运河文化。在非遗项目体验的过程中,老师还为孩子们讲解了许多与此项非遗有关的大运河知识,并带领大家完成了“大运河文化”学习手册的填写。此外,同学们还在活动中观看了大运河知识的专题纪录片。纪录片生动形象,内容丰富,还原了大运河文化的历史场景,给孩子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与文化上的熏陶。

 

活动三:大运河研学活动。零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大运河文化。(校外研学实践)为了进一步宣传大运河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大运河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课题组于2019年11月7日,组织4-6年级学生代表近百余人前往通州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进行研学活动。旨在开拓学生视野,零距离地接触和感受大运河文化以及这种文化的归属感。在张家湾博物馆,研学小组根据研学手册,团结协作,自主探究运河文化。学生在通州运河文化广场,观看运河岸边壮观的风光,还展开了激烈的大运河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动耳聆听、(博物馆视频简介)动手体验、(填写手册)动眼观察、(观察大运河)动脑思考”,体会大运河儿女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全方位灵动的活动效果,让孩子们真正走近大运河,了解大运河,再一次激发了大家对大运河的热爱。

 

图片



四、课程实施策略


 

探索民间文学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夯实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四有人才。借助“大运河的传说”课程,深入了解大运河的相关知识,从传说和故事中去体会大运河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通过完成非遗项目的“双语绘本”研发工作,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运河文化”融入到学校“故土文化”研究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辅助学校文化建设,并使大运河文化注入学生的心灵。开展“大运河的传说”故事会、编辑《非遗“大运河”传说、故事集》大运河遗址参观、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突出学校文化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非遗精神。

 


五、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课程实施评价要将导向作用放在重要位置,我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旨在运用学校课程实现对国家有关课程教学的全面落实与拓展,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一个发展潜能的舞台,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智慧,发展学生潜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的目的。做到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又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目的。

 

(2)科学性原则。学校课程的提出和教学内容设计必须符合科学性的原则,要体现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特点与规律。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一致,与学校特色相结合。

 

(3)多元性原则。关注学生在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提升,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


(1)对教师进行监控

 

1)定期查阅课程教学设计,听课评价,给出意见反馈,给予指导。


2)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的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改进教学。


3)任课教师充分开展教学研究,交流感受,互补互学,取长补短,及时反思。

 

(2)对学生的监测评价


1)部分基础性学科采取书面监测、过程性评价等形式结合进行。


2)拓展型、实践型课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采取自评、学生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知识与培养行为密切结合,重在行为培养。


3)评价分为“优、良、达标、待达标”四个等级。


图片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3冬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