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国英:北医附小剪纸课程实施案例

时间:2023-12-01 浏览:160

作者:田国英(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


图片


指导思想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一定要从青少年抓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命密码、文化基因。只有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播下非遗保护的良好种子,建构非遗传承的长效机制,才是保护非遗最为根本和有效的办法。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对于文化遗产传承与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医附小建校73年,始终遵循学生发展规律,秉持“立德铸魂、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恪守“护生命之花 育灵动之心”的办学理念,以及“培养身心健康的灵动少年”育人目标,创造性提出“康+”育人特色,即实现学生“身心健康+自主而全面发展”,这既是全体师生的梦想与期待,更是塑造现代优质学校的核心引领。

图片

图1:北医附小“康+”育人体系


我校以1978年首次设立剪纸兴趣小组为标志,至今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4年。一路走来,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康+”育人体系相融合,引领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营造涵养家国情怀的育人场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今,剪纸文化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风景,非遗文化已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近五年,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色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北京市艺术特色学校、北京市金帆书画院、海淀区首批新优质学校等数十项荣誉。新华社、央视频、中国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今日头条、新浪网、千龙网、北京青年报、北京您早、海淀教育等20余家媒体、报刊对学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报道。2018年“ 六一” 儿童节, 孙春兰副总理到校考察慰问,对学校办学理念、课程设置、非遗传承的普及等,给予充分认可、高度评价,称赞:“这是一所好学校!”

 

图片


课程背景


01

“康+”育人特色体现新课改要求

 

学校坚持新课改发展理念,实施“康+”育人体系,以“健康、品德、人文、科学、艺术”五大素养为核心,全面构建面向全体学生、多元开放的“康+”课程体系,依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三大类别,划分为“体育与健康、公民与社会、阅读与人文、科技与创新、艺术与审美”五大领域。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所有领域,更是“艺术与审美”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坚持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强体,以美促劳,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理解和民族文化认同,增强青少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实践能力,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中华文明。

 

图片

图2:北医附小“康+”课程体系


02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学校扎实、有效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秉持剪纸特色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十余项非遗项目,如:面塑、榫卯结构、中国结艺、毛猴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校还是北京市首个开设雕版印刷课程的小学。在探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与新途径中,我校充分发挥市金帆书画院的辐射引领作用,每年举办大型成果展,足迹遍布中华世纪坛、海淀非遗城、炎黄艺术馆,接待国内外考察团20余次;为国际排联、区冰球节设计剪纸作品;走进各地及与兄弟学校开展剪纸培训活动;走进军营、敬老院、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等地,师生们用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新西兰、台湾等地友好校开展传统文化交流。2015年5月,我校承办了京津冀非遗进校园活动交流暨成果展示,一周的对外开放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家长、学生的一致赞誉。2018年5月,“花溪书院”正式揭牌。书院作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基地,定期组织老师、家长、学生开展讲座、培训,使优秀非遗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京剧艺术在我校传承普及13年,课程进入一、二年级课堂,校本教材有效实施;连续6届获全国小梅花金奖,今年再次获得北京市第24届学生艺术节戏曲大赛京剧金奖;央视艺术频道走进学校进行专题报道等,国粹艺术在学校开花结果。

 

我们在学生心中播洒下非遗的种子,真正做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既接受了德育教育,又能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这是知识、能力的积累沉淀,更是品质、修养的塑造提升,真正实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03

专业队伍建设实现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不断探求


学校课程资源组织管理采取统一归口原则,一门课程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教学单位(教研组)负责管理。在统一归口基础上实行资源共享,即各教学单位(教育组)开设的课程都要面向全校开放,这对各领域课程建设的队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学校特聘德艺双馨、热心本职的艺术专家30余人,其中京剧、非遗专家17人。11项非遗课程全部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授课,学校选派教师跟班学习并助教。

 

我校参与国家级课题《北医附小剪纸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建设研究》,校长任课题组组长,加大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广泛影响,更为推动剪纸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信息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校6名美术教师,其中:区、校级学科带头人、市校园艺术指导教师2人,承担2项区级课题研究。学校每年举办2次剪纸书画展;研发校本教材;3年20余次参加国内外交流;承办成果展等,都源于这支阳光自信、勤恳奉献的优秀团队。

 

04

家校社共育坚持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不懈追求


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课程体系,我校同社区合作,推进家校社一体化建设,开展丰富的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走进社区,成立“康+”共育家庭教育社区咨询服务中心,开展挂牌咨询服务;走进校园,引进社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校园,开展非遗公益大讲堂;走进家庭,与家庭、社区联手,开展“小手拉打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体验”;参与社区主题活动,剪纸、京剧走进社区活动大舞台;邀请家长代表走进班级课堂,和孩子们一起话非遗、学非遗、传非遗。家校社共育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更让保护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扎下了根,也必将为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图片


课程理念


01

坚持“大课程观”设计思路,推进“五育”融合新局面

 

学校结合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进一步完善剪纸课程体系,深入实践和研究:纵向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一以贯之;横向上,剪纸课程与“五育”教学更加有效地相互配合、协调统一;最终绘制出北医附小独树一帜的剪纸校本课程图谱。

 

02

坚持全员素质教育,完善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以剪纸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精品龙头课程,通过“五注重”,即:注重过程留痕、注重课程融合、注重课堂优化、注重评价跟进、注重资源整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合作意识、沟通能力”核心素养,推进“康+”课程体系的创新发展。

 

3

坚持面向完整生活领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主张以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关系这样三条线索,作为内在逻辑线索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完成了很多剪纸作品,早期简单的作品,中期复杂的作品,后期精美的作品,都在展现学生的不断进步。剪纸教学提倡学科渗透,鼓励文理交融,体现个人、自然和社会的有机融合,注重科学、艺术和道德的整体教育,引导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实现自我、奉献社会。

 

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表


学校“民族剪纸”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三大部分。“基础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以及剪纸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拓展课程”面向喜爱剪纸文化和其他民间美术形式的学生,着重培养学生对基础课程的横向拓宽、纵向延伸,以及注重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习力;“实践活动课程”面向剪纸特长学生,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展示交流、探究创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想象力、思维力、审美能力与实践能力。

 

图片

图3:北医附小剪纸课程图谱

 

0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通过原创型剪纸体现,在剪纸艺术中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没有程式,抒发的是人类童年时期的造型意识与审美情趣。课堂中,以剪动物、植物、人物为主,多用写实手法,技法上多用简单的线纹刻画打扮。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原创型剪纸能够比较快的带领学生进入剪纸创作,形成“人人都能剪”的学习氛围。 

 

图片

 表 1:剪纸基础课程 ( 以一、二、三年级为例 )

 

02

拓展课程


剪纸拓展课程重在传承传统剪纸,这类剪纸在民间占主导地位,传统纹样在民俗中大都有一定的讲究和寓意,形成了一整套独有的形象符号,其造型与技艺经一代代传承人创造与发展,形成了完整独立的民间美术造型体系。

 

第一课:巧手剪国花

 

牡丹同莲花、菊花、梅花相结合,象征“四季平安”;牡丹同芙蓉花组合象征“富贵长春”;牡丹同寿石、桃花组合表示“长命富贵”等。剪复瓣的牡丹,除用剖视造型方法外,也有用仰视和俯视的方法来表现。小牡丹常与大牡丹相配,像花苞与花蕾剪法上多为单剪,形象虽小,但要剪得有情趣,要与大牡丹相呼应。

 

第二课:巧手剪植物

 

树在传统花草中有自己的造型特点。区分树的品种主要表现在树叶上,如松树叶为针状,柳树叶为羽状,苹果树叶为椭圆状等。叶的剪法同花草叶的造型规律一样,形成几种象征符号,如变形为轮状锯齿纹,表示松叶;羽状叶中间稍鼓,表示柳、石榴、桃叶;一叶五叉,表示枫树、葡萄叶。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不同的植物,进行创作。在传统剪纸植物纹样中,竹子和麦穗的纹样较多。竹子是四君子之一,又是岁寒三友之一,常用来赞誉高尚人格,民间也有“竹报平安”的吉语。麦穗、谷穗的穗与“岁”字同音,用九穗麦子组成的纹样称“九穗”,吉祥兴旺之象。

 

第三课:巧手剪吉祥

 

学习传统剪纸离不开吉祥符号的练习,可使作品更加有底蕴。云头、云勾是天的象征,有耕云播雨、化生万物的文化内涵。云头花适合用于边角装饰,用云组成不同的云纹:水磨云、顶头云、翻天云等。剪纸中剪石以祝人长寿,用寿石配以菊蝴蝶和猫组成的纹饰称“寿居耄耋”;用寿石、牡丹、桃花组成的纹饰称“长命富贵”。

 

第四课:巧手剪节气

 

上述课程中学生已掌握花草、树石的创作和剪刻技法,对于创作24 节气的主题剪纸具有铺垫作用。带领学生学习了解节气特点,每个节气在农耕、饮食、景象、服装等方面的情况。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发挥丰富想象力,运用剪纸独特的语言创作自己心中的节气图,传承祖国文化。

 

03

实践活动课程


学校通过学科活动课程化,将剪纸课程与多学科融合,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3秋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