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教师说文化:美育使人形成良好性情、气质、趣味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时间:2021-10-27 浏览:250
图片

作者:崔德政(北京市十一学校 )


图片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及其路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对美育工作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美育资源。虽然美育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但作为学校美育主渠道的艺术课程,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对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发展,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体验是艺术课程中展开活动的重要支撑。比如在本次美育系列课中讲到的剪纸艺术、民间美术、传统民居、园林建筑、参观博物馆等,都是非常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这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绝佳素材。

 

另一方面,美育对于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记录着人类文化历史的优秀成果,蕴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其中有很多地方都包含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美育以情感体验的方式展开,具有内在的德育功能,美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内化于心,身心得到滋养,深刻领会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从而塑造美好心灵,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这种重视在感性体验中实现教养内化的方式从我国先秦儒家就有,孔子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体现了这一点。由此可见,美育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弘扬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图片


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反思,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太感兴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感觉和他们的生活没有联系,不能满足他们的审美需求,没有体验性和参与感,所以在作为学校美育主渠道的艺术课程中,在增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选择那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艺术作品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美育的特点和规律,改变之前的灌输式说教和“一言堂”的方式,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又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获得审美经验,使学生在美的感知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培养健康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实现美育内在的德育功能。

 

此次系列课程中,分享的老师们都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受和想象共鸣,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兴味盎然、生动活泼的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尊重个性,使学生获得切实的审美经验,并在实践体验中获得乐趣,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感。这样的课程设置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给了我深刻的启发。

 

在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必然的历史选择。美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感受中,提升审美能力,形成良好性情、气质、趣味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潜移默化中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内化于心,提升人生品味和精神境界,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这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本文选自《敬德书院学刊》(2021年夏刊),原标题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文化的实践价值》)



图片

专栏

敬德文丛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冬   冬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