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荐华章:《徐霞客游记》(节选)

时间:2021-09-16 浏览:201

推荐者:俞国林  

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主任。主持《全元诗》《孙诒让全集》《皮锡瑞全集》《顾颉刚全集》《容庚学术著作全集》《陈梦家著作集》等项目的编辑出版。撰著《吕留良诗笺释》,整理《吕留良全集》等。


推荐缘由 

《徐霞客游记》是中国地理和文学史上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它一方面“记日按程,凿凿有稽”,对所游历各地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等作了准确翔实的记录,四库提要称其“洵山经之别乘,而地记之外篇”,是不可多得的科学文献;另一方面又以质朴清新的文笔在明清散文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郑振铎评价其“文笔也清峭出俗,不求工而自工”。该选段是徐弘祖游历嵩山日记中的一段, 也是最能体现《徐霞客游记》上述特点的代表选段。从平叙沿途所见到重点描写“石淙”,繁简得当,层层递进,读来身临其境,山水之美如在眼前,无怪乎钱牧斋在《嘱徐仲昭刻游记书》中要称之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图片


经典原文 


二十日 从小径南行二十五里,皆土冈乱垄①。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冈脊中,下瞰则石淙在望矣。余入自大梁②,平衍广漠,古称“陆海”,地以得泉为难,泉以得石尤难。近嵩始睹蜿蜒众峰,于是北流有景、须诸溪,南流有颍水,然皆盘伏土碛③中。独登封东南三十里为石淙,乃嵩山东谷之流,将下入于颍。一路陂陀屈曲④,水皆行地中,至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冈山峡间,有当关扼险之势。水沁入胁下,从此水石融和,绮变万端。绕水之两崖,则为鹄立,为雁行;踞中央者,则为饮兕⑤,为卧虎。低则屿,高则台,愈高,则石之去水也愈远,乃又空其中而为窟,为洞。揆⑥崖之隔,以寻⑦尺计,竟水之过,以数丈计。水行其中,石峙于上,为态为色,为肤为骨,备极妍丽。不意黄茅白苇中,顿令人一洗尘目也!


图片


注释

①垄:长条形的高地。

②大梁:开封之古称。

③土碛(qì):沙石积成的浅滩。

④陂陀屈曲:形容地形高低不平、曲折。

⑤饮兕(sì):饮水的犀牛。兕,古书上所说的雌犀牛。

⑥揆:揣测。

⑦寻: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寻。


译文

二十日 从小路往南走二十五里,沿途都是土冈和不规则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条小溪。渡过溪水,往南从冈梁上行走,往下看则石淙就在眼底。我自从进入开封府,地势平坦舒展,古人称之为“陆海”。平地上难以有泉水,有了泉水又有岩石就更难。走近嵩山,开始看到蜿蜒起伏的众多山峰,北边有景溪、须溪等溪流,南边有颍水,但这些河流都盘绕隐伏在土堆沙滩中。只有登封东南三十里的石淙河,是嵩山东面山谷中的流水,将往下流入颍水。一路上地形高低不平、弯转曲折,水都在地面下流,流到这里忽然遇到形状峥嵘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高的山冈和峡谷之间,有一夫当关、扼险制要的气势。水浸泡到巨石胁下,从此水石交融,形态俏丽,变化万端。流水环绕的两岸崖石,像天鹅延颈而立,又像大雁成行而飞;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则犹如犀牛饮水、猛虎卧伏。低矮的形成小岛,高大的形成平台,岩石越高大,则距离水面越远,却又中空而形成石窟和石洞。估计每块岩石的间隔,要以八尺计算,水流最大时的水面,要以数丈计算。水在山崖中间流淌,岩石耸立于水上,石态水色,如肤如骨,景致极其妍丽。想不到黄茅草、白芦苇之中,竟令人顿时眼目一新。


图片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唐)王维 


图片

专栏

敬德文丛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冬   冬

   美编 | 冬   冬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