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 杨雪飞
杨雪飞,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3年,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语文教师兼教研组长,同时担任“名师工作室”负责人。曾被评为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海淀区教育系统优秀青年教师、海淀区优秀教育科研种子教师、海淀区教育系统青年教师岗位能手、海淀区优秀班主任。 获奖感言: 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塑造有文化有底蕴的新一代,培养有根源有底气的小公民。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当以敬畏之心对待,以满腔热情追求,提升自我修为的同时影响我们的学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这一称号,使我更有信心将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给更多学生和身边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中,以自己微薄之力渗透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圣贤的智慧照亮学生的成长之路。
孔子教室润心灵,传统文化助成长
《颜氏家训》中这样说道:“……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可见,环境熏陶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师生和家长的齐心协力下,我们共同打造了一间雅致、古朴的“孔子教室”。
一、共建“孔子教室”,触摸传统文化
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传统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犹如一道洪流。”在我看来,传统文化并不是历史传承中的文字、概念或知识,而是流动的、鲜活的精神思想。那“孔子教室”应该是什么样的?我想这理应由学生自己来定义。为此,在教室的建设中,我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理解,引导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规划、设计“孔子教室”,或绘画,或剪贴,或书写,看似离我们久远的传统文化不再那么触不可及,它变成了我们当下、此刻的学习资源;教室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成为我们触摸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引领我们从中汲取生命能量。
二、走进传统文化,践行圣贤之学
这间教室,贯圣贤之名,旨在引导学生从了解孔子开始,继而走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国学课上,我们共同学习《论语》,走进孔子的一生,触摸圣人的思想;在日常班级生活中,我们努力践行圣贤之学,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来解决日常生活的问题;在我们师生的精神世界里,孔子等圣贤更像是伟大的老师,指引着我们追求更纯粹、更高贵的精神。
在了解孔子的过程中,学生都会将自己对孔子的认识随时记录下来,悬挂在墙上,方便及时反思,并供同学间互相翻阅,以增进交流。
在阶段性小结中,我发现学生对孔子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班里有一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这样写道:“我觉得孔子就是一个迂腐保守的老头,天天‘子曰子曰’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在第二次的小结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我觉得孔子特别了不起,他开创了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他还开办了私学,使教育平民化,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现在我很佩服他。” 学生似乎穿越2000多年的时空隧道,站在了孔子面前,一点一点地观察他、了解他。这位高大的历史巨人慢慢走进了学生的眼中,印在了学生的心里。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对圣人的崇敬之情慢慢内化成一种效仿的动力,不但从心灵上受到感化,而且能在言行中落实。
三、亲历传统文化,培养风雅之怀
随着教室外部环境的改变,我从课程上也做了相应补充,“传统文化小讲坛”应运而生。
学生做讲师的课程最受欢迎:思琪同学讲授《怀袖雅物——扇子》,大家不仅了解了扇子的历史,欣赏到不同形状、风格的扇面作品,还亲自创作,完成了自己的扇面作品。小小一把扇子不仅是驱暑工具,同时还是艺术品。雨生同学带来的《泥土的生命》一课,用深入浅出的讲解,图文并茂的课件把大家带进历史长河,漫步陶器与瓷器的艺术长廊。最后,学生还动手绘制陶、瓷器皿,一笔笔勾描,一点点染色,形态各异的瓷瓶、瓷盘、陶罐诞生了。平时最静不下心、坐不住的小傅同学也全神贯注地画了一只漂亮的花瓶,连下课都顾不上玩,期间还认真地向老师、同学请教。也许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发扬传统文化,谱写葵园之歌
“走进宋词的世界”是我在六年级开展的活动,学生的兴趣极高,效果超出预期。短短的一个月,学生背诵了大量宋词。但是随着学生积累量的增加,一些“不守规矩”的小家伙动起了歪点子。一天,一张小纸条在班里悄悄传开,原来是班里公认的“才女”套用“如梦令”写了一首词,嘲笑一位男生的举止。尽管这位同学的做法欠妥,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这段时间的宋词积累已经让她内化,并达到自然输出的程度。既然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篡改”,何不顺势而为,让学生真正地“改编”宋词呢?
于是,我便开始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己填词创作。从了解诗韵、格律、词牌、词谱等知识开始,通过仿写获知填词的简单技巧和方法。当学生写出一些“作品”时,无论是稚嫩的、平常的,甚至是拙劣的,我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创作。慢慢的,学生的词作内容丰富起来,小到个人兴趣、生活感悟、,大到理想信念、祖国山河,语言也愈加讲究。在学生毕业前夕,学校特意为我们班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文坛聚会,展示学习成果。“漫漫求学路,师训心间绕。待到成功时,复还报母校。”“青山遮不住,山中长龙出。傲然绝今古,中华精神驻。”“学海万里寻涯,险峰千仞登攀,中国梦可期。且辞母校去,当载日月归。”当学生吟诵出一首首饱含真情的词作时,场面令人动容。我们效仿唐代的“旗亭画壁”,将学生创编的词作编辑成册,取名为“葵园犁歌”(“葵园”乃中关村一小之别称,犁歌有耕耘之意,又含离别之情),传给“孔子教室”的新一批学生,继续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孔子教室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学习逐渐展开,从教室环境,到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我和我的学生浸润其中,幸福徜徉。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我们留下了自己的脚印。“孔子教室”散发出的馨香和温度,使我们一天天地丰盈着、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