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 郑婧芳
郑婧芳,教龄1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初三年级组长。主要荣誉:海淀区骨干教师;2019年海淀区优秀班主任;2021年海淀区四有教师;2021年海淀区三八红旗手;《多元任务驱动,深入儒家文化》一文获得2020年海淀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获奖感言: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正确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和文化相遇、相融,并主动传承,这是作为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名优秀的学生,无论将来在现实的世界走得多远,能力多强,都应该在精神世界中埋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心里种出璀璨的文化之花。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在课堂、活动、实践中形成对文化的解读和自觉传承。
做学生文化成长的引路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深璀璨,如何让这样的文化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和学生活动中,让这引以自豪的文化成为学生发展中的底蕴和价值观的引导,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实践的方向。
一、班本共读融入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有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在带领学生对我国优秀书目进行班本共读的旅途中,我有意聚焦共读问题,加入文化思考。
比如在名著教学方面我尝试带着学生对比“文学的曹操与历史的曹操”,从《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针对不同立场角度对历史文化进行评判来切入选择材料,引导学生感受两本书中曹操的两种不同形象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在《红楼梦》阅读中,我挑选“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相关章节,针对刘姥姥身上承载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勤俭本分”以及“知恩图报”等儒家道家兼具的中国传统文化品格来进行教学分析。学生通过有引导性的文本阅读,逐步理解作者对刘姥姥的态度不仅是同情悲悯,更多是赞颂。在《论语》教学中,我针对“忠、恕”等儒家文化精髓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在为人处世、心胸志向、家国情怀、学习提升等方面树立一个规范,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在思维导图研究课《西游记》中,通过探究孙悟空的个人成长和师徒四人的团队成长来思考本书背后的文化思想。
在《四世同堂》的整本书阅读中,我给学生提出了深读阶段课堂任务:第一,老舍曾说“在这样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里,文化是有许多层次的,像一块千层糕”。请按不同的文化类型将人物重新分类,并说明理由。第二,本书写的是抗战下的北平百姓,为什么题目不叫“八年抗战”呢?《四世同堂》这个书名有怎样的文化隐喻呢?学生从按善恶分类,到按文化分类,这背后是思维发展、价值思考等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只有引导学生聚焦这些散落在字里行间的文字,学生才能将《四世同堂》同一般的抗日小说区别开,才明白在家园被侵略的背景下,老北京人曾经的隐忍退让、知足常乐等美德,反而成为加速自己灭亡的催化剂。“四世同堂”这个题目隐含了老舍对隐忍、中庸的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在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我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红色领袖的共性精神品质,从中感受中国革命的最终成果也是孕育在传统文化品质中的。
这些传统名著都是极好的文化素材,就看老师如何解读,如何给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避免阅读的肤浅化,让文化的真谛伴着思维的成长和价值观的树立成为学生的精神养分,融化在血液里。
二、年级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又能引导学生正向的价值观。我作为长期奋战在班主任一线的老师,常通过开展班级和年级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比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游诗林词海 赏古韵风华”诗词大会 、“梨花风起正清明”文化科学探究活动、疫情时期“好书推荐我主播”、 “我笔写我心”填词活动等等。
今年清明前夕,我作为年级组长组织初二同学开展了“千载经典 百年风华”清明诗会。虽然是学校每年惯例的活动,但是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鲜活的回忆,今年在各班排练时就更加倾向于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比如一个班在《满江红》排演时,班里能现场写书法的一个同学展示了书法技艺,用一分钟书写“精忠报国”,并在全班讲了她练习书法之路以及书法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全班同学都听得特别认真。这个学生平时在学习方面很缺乏自信,我至今难忘她在班上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讲台上来介绍自己的特长……”老师和同学纷纷给她鼓掌后,她眼圈已红。在之后的作文中,这次的经历也成为她真情实感的素材,她在文中写到:“我丢失已久的自信又找回来了!这种感觉太好了!”。这就是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显山露水的学生,活动能给他们搭建平台,也能让一个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辐射到全班。
另一个班同学展示的《木瓜》和《蒹葭》吟诵节目。《诗经》中一咏三叹的经典魅力不仅被唱出来,更被演绎出来。学生全体身着汉服,在悠扬绵长的古典音乐映衬下,先双手合拢,再鞠躬对行拜礼,气质温文尔雅,把君子对“礼”的理解演绎出来。整个节目在余音袅袅,温润典雅的氛围中结束,在场观众无不沉浸其中。
整场清明诗会学生都展现出了最好的状态,这一切都源于之前的设计和排练。本次清明诗会学生对经典文化的理解有所加深,让传统文化传承不再是口号,而是能够触碰内心并提升素养的精神养料。
三、研学实践探究传统文化
对于每学年的研学之旅,我更是充分利用这个时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情景下学习传统文化。比如我给高二年级学生做南京研学行前课《南京文化》。曾在山东、西安、井冈山等研学活动中针对选题引领学生撰写相关结题报告。
在山东研学时,我引导学习小组的同学做了《孔府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价值取向》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探究来窥见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礼仪规范及儒家精神。学生对孔府菜品和孔府礼仪制度都进行了深入探究。
带学生在南京研学时,我指导学生完成《北京与南京建筑文化之比较》。通过分析比较北京四合院和南京建筑特点的不同探究其文化差异。学生从自然、历史和人文等角度探究了南北方精神文化内涵的差异。从而感受到北京正统严谨的文化气质,更符合儒家中的“仁”的文化观念,南京秀丽婉约的风格气质则更多是“智”的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让学生在青春年华时正确解读文化,得到该有的文化滋养,才能让中华的血脉世代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