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校长 黄学英
黄学英 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校长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 才能入脑入心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持续、系统的对学生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任务,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积淀,思想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如何进校园?哪些进课堂?学校怎样为孩子们搭建学习平台?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感悟、体认和收获,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所探索的“三融”做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育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学校从三方面着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生活,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教育实践的契合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育人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校本课程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发展路径,扩展学习成长空间,尤其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综合育人进程,实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促进,学科间相融合,通过文化浸润让学生增强了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一、融入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育人主渠道
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是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进入学校课程体系,进入主渠道才能真正得以实践。近年来,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学习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努力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的契合点,围绕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通过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系统组织教育内容,开展育人实践活动。目前涉及民族歌舞、武术、非遗、研学旅行、经典诵读、戏剧表演、传统节日等多方面内容,为了给学生提供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丰富多彩的课程,学校建立了“知信行书院”,借鉴书院模式逐步构建相应的课程系统。我们在知和行之间非常用心地加入了“信”,这里的信是指自信和信仰,自信包括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成长自信。通过课程的载体使学生成为有正确信仰的人,信仰祖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信仰祖国发展的强劲力量,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够从中获得生命成长的勇气和动能。让学生从知到行有了更自然的联系,更多的成长机会。
“知信行书院”课程中涵盖富有学校特色的天文课程、孝道为先的劳动课程、寄情山水的生命课程、承续传统的文化课程、面向未来的科技课程等十项小书院课程。 “知信行书院”课程的另一特点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在学习方式上不再受时空的限制,使成长随时随地发生。学校为每一个学生的多元成长而努力,为每一个孩子的博学多识而奋斗。
二、融入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师生共同成长空间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空间,教学活动则是师生成长的最佳载体。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教师、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魅力,化于心,显于行。
学校确保发挥国家课程的育人功能,积极挖掘数学、语文、英语、思品、体育、艺术等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内容。版主师生树立爱家、爱国意识;学会感恩、包容,形成学校良好的道德风尚,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师生之心,外显于日用常行。学校从五个方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堂实效。
(一)经典诵读进课堂
2017年7月,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海淀敬德书院、首师大国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骨干教师培训课程。随后学校以核心成员为引领,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教学实践。二年级将《三字经》引入课堂,采取依据节奏拍手、情境再现感知等符合低年级学生特点的方式开展学习。四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吟诵《声律启蒙》,以建构学校吟诵社团为发展规划,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普及与提高的双向结合。五年级学生从吟诵《诗经•木瓜》开始接触《诗经》,让孩子在吟诵中领会文韵,入文、入境、入情,达成传统文化教育的真实效。2019年12月学校被评为海淀区经典诵读先进学校。
(二)民族歌舞进课堂
学校积极北京市“高参小”项目至今已经近四年多了,学校与中央民族歌舞团深度合作,将民族歌舞课程与音乐课程相整合,民族歌舞艺术进入到学生的音乐课堂。继而学校开设了民族舞社团,研发民族歌舞校本课程,开设马头琴、古琴艺术大师课。学生每年都要在民族剧院进行歌舞展演、汇报;定期到民族剧院、国家大剧院观看艺术演出。艺术教师每年还有机会参加采风学习活动,提高专业教学技能。
(三)非遗文化进课堂
我们将非遗剪纸技艺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在全校美术课程中系统的开展剪纸教学活动。通过剪纸艺术的慢慢普及,师生不仅练就了一技之长,也形成了沉稳处事,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此外,学校还将金马派风筝、包头剪纸、北京毛猴、景泰蓝制作、皮影、中国结、沙画、空竹等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使孩子们走近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四)民族体育进课堂
学校多年来高度重视开展阳光体育,尤其关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学校将民间体育游戏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择性地引进校园,做到有点有面,面上普及,点上突破。结合体育课、体育锻炼一小时活动,让人人会做武术操、太极放松操,既有武术操的阳刚美,也有太极操的阴柔美。既有国家颁布的部编操,也有学校的创编操,体现出艺术性、趣味性、教育性的统一。体育教师将柔力球项目带入体育课,孩子们身着传统服装,伴着民族乐曲,柔力球就像粘在了球拍上,闪转腾挪,技艺非凡。学校柔力球队在全国民族传统运动会、海峡两岸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一等奖的殊荣。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柔力球大赛中,荣获三项一等奖的好成绩。
(五)科技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作为海淀区科技教育示范校,学校天文教育已经开展了16年了,天文校本课程日趋成熟,“浩淼
之星”天文社团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精品社团。通过学习天文历法,让学生了解“日历”是怎么来的,知道“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国古星图,了解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通过了解张衡、祖冲之、郭守敬等天文学家的故事,知道天文学家们在当时不仅正确地解释了天文,而且领先当时世界;不仅仅当时领先世界,现在依然是让人肃然起敬。
三、融入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师生生命成长动能
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思路。学校近年来积极开展跨学科融合的项目实施,如“迎新年”、“过端午”、“宋词展演”、“诗词大会”、“中国龙”等项目。孩子们参观长城,舞动中国龙,和家长学习包粽子,和美术老师学习剪福字、挂门笺……把语文、艺术、体育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展示项目学习的成果。
学校积极组织师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开展研修旅行,因为“最美的学习在路上”。传统文化是学校研学主题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三年级的研学主题“感受津味文化 ”,课程中师生走进天津杨柳青“年画张”工作坊,欣赏具有三百年传承的年画,在年画大师的讲解下,了解杨柳青木板年画的制作过程,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年画,体会其中的技法和乐趣。四年级的研学主题是“梦里水乡书画江南”,孩子们在参观留园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民族建筑结构的精致、装饰艺术的高雅、文化内涵的丰富。还有走进苏绣非遗大师工作室,走进鲜为人知的绣娘工坊,走进苏州古老的村落……在行走间读懂苏州,读懂历史,读懂中国人的生命。五年级的研学主题是“探寻古风雅韵 品读文化徽州”,师生共同走进徽字号,了解徽派雕刻工艺,感受非遗文化;走进胡开文墨厂,参观徽墨歙砚制作工艺流程,品味匠心和品类特点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留存与传播的重要作用,体验徽墨描金工艺。
总之,通过融入课程、融入课堂、融入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不断赋予师生生命成长的动能,为师生筑牢生命成长的根基,让生命的根脉得以滋养,让生命的活力得以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