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者: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 江金玲
传播国学芬芳,为我辈教师之责任。学习华夏经典,塑青年学子之人格。 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教师,海淀区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入职以来,一方面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浸润熏陶作用,并在全校及学区做力所能及的推广工作。
以微薄之力 尽传承之责
北京市八一学校附属玉泉中学 江金玲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我们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责无旁贷。传统文化典籍浩如烟海,选择哪些经典讲,怎样讲,必须视校情学情而定。
我们学校是所基础薄弱校,初中学生基本是就近入学,高中学生入学时在区里排名大多是一万名以后,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未养成良好的习惯,求知欲普遍不强,再加上文字阅读障碍,阅读理解传统文化经典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我们就选择必须要学的和最重要的来讲,最终我们确定来讲《论语》。
开设“孔门十哲”专题
《 论语》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原典,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遗产,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其中所反映的伦理道德、社会政治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当中,具有极大的继承价值。《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包括为政、为学、为人等诸多内容,崇尚“仁义礼智信”,追求“温良恭俭让”,内容深广。伦理道德渗透到政教体制、民间习俗和心理习惯中,引导学生读《论语》很有必要。
开设此课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接近传统文化的原典,走近孔子及其弟子,进而能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对他们个体人生成长的意义。但由于时代的隔膜和学生自身的学科素养,让他们按部就班地读整本书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我们确定讲人,讲孔子最出色的弟子“孔门十哲”。
孔门十哲,各有操守,各有所成。
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安贫乐道,注重仁德修养。”
端木赐:“雄辩滔滔,又能料事,长于外交,善于经商,” 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路:“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闻过则喜,尽忠重礼。”即便战死沙场,也能“君子死,不免冠。”
冉求:“生性谦退,却多才多艺,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很能带兵打仗,迎回恩师孔子。”
闵子骞:“顺事父母,友爱兄弟”。
仲弓:“气量宽宏,沉默厚重。”
……
按顺序本应先讲颜回,但由于学生对颜回认识有偏见,大多停留在初中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层面上,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颜回。有学生就说,这样一个贫穷的颜回有什么值得学习的,我学习他干嘛?因为学生受当代成功学的影响颇深,的确,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颜回对他们的现实人生没什么实际吸引力。
为了改变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大多只会“坐而论道”的成见,我先选择“子贡”来讲,因为子贡符合当代“成功学”的标准:出色的外交才能、经商非常成功、尊师重道、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等。
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于是先后出使齐国、吴国、越国、晋国。积极斡旋,各陈其利弊,最终完成了使命:存鲁,乱齐,破吴,彊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出色的外交才能使他声名大振。
不仅如此,我和学生还一起阅读《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子贡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子贡擅长观察把握商机,成为孔子弟子中的首富,被誉为“儒商之祖”。于是有人说他已经超越了老师孔子。学生也这么认为。于是我让学生读《论语》中的这一节: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子贡对自己与恩师孔子之间的差距洞若观火:我是“清且浅”,夫子才真是“深不可测”。有学生不服气,于是我又让他们读这一则: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徒二人对“礼”的认识境界立即可见高低。这也是子贡由衷尊敬老师的缘由,孔子的学问真是博大精深,即便是聪明如子贡,也觉得望尘莫及。有学生问,子贡这么德才兼备,尊师重道,为什么不能列为“十哲之首”呢?于是我又和学生读一则内容: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 ?”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 回也闻一以知十 , 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不仅认识到自己与老师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与颜回之间的差距。基于以上学习交流的过程,学生明白了孔子为什么称子贡为“瑚琏之器”。学习了子贡,学生改变了对孔子及其弟子的片面认识,再讲颜回和其他弟子,学生就带有期待心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大大提高。
孔门十哲专题,使学生对孔子及其弟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改变了他们原来对孔子扁平化的认识,了解到孔门弟子的多才多艺,崇德尚义,让他们知道孝顺长辈应该成为人的本能,不能只为逐利,放任自己而让自己堕落为小人,与仁义、君子越来越远,对学生自身起到一个净化和引领的作用。
开设《论语》选修课旨在于让学生接近了《论语》,对孔子有所了解,对孔门十哲有所感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有更进一步认识,因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性,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态度,并以品性的进步为评价教育成功的第一标准。
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反思
当然,以这点滴的教学及实践活动,就说是传播了传统文化,实在贻笑大方,只能说是在传播传统文化前行路上的一种尝试和努力。在行进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诸多困难。
首先,学生缺少传统文化的浸润,有阅读障碍,不懂意思;有历史隔膜,不解内涵。而且传统文化教育毕竟应该是一个整体,局部的尝试很难做到高层次而且容易走偏。
我想到徐健顺教授说过的一段话:我总觉得现在是我们再向前迈一步的时候了,是逐步回归完整的国学教育体系的时候了。小学每周 1 课时完全可以。到了中学,可以与学文的 1 课时合并起来,打通两个课程。蒙学,是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段进行的,需要比较多的时间,我想大概每周需要 4课时以上,但是,在蒙学进行的时候,体、艺、用、科学等几项教育都是暂未开展的,那些课时可以用在蒙学上。如果能够真正实施下来,幼儿园到小学的 9 年时间国学浸润,一定能消除学生对国学的隔膜和障碍,使得中学的国学教育开展更顺利有效。
其次,教师不专业,多为语文老师临时担任。老师们受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限,读的国学经典远远不够,承担国学教育的重任实在力所不能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从教师培训和培养开始。一旦有了专职教师,才可以系统有效开始学校实践的阶段。
敬德书院为海淀教育工作者提供的传统文化培训可以说是“及时雨”,大师云集,为有志于提升自己传统文化修养的教师提供了上佳的学习场所。当然一周半天的学习远远解不了老师的“传统文化需求之渴”,如果有可能能否让教师有更多更完整的学习时间,因为我们这些人是传统文化教育最缺失的一代,让我们仅仅靠自学自修是承担不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之大任的。
第三,传统文化教材繁杂,没有统一可供选择的教材。现在急需在实践过程中开展组织编写基本教材的工作。一类是培养教师的教材,这个由教育学院的教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逐步总结编写出来。一类是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这个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由一线老师在具体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步总结编写出来。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站在教育一线的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有责任与义务传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以一己微薄之力,尽薪火相传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