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德性教师

时间:2016-04-23 浏览:3009

    blob.png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教师道德""师德"。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


  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的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此外还有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但一段时期以来,对师德的强调与要求往往停留在干巴巴的、口号式的道德宣教与规定约束层面,而没有深入到广大教师群体的心灵深处,情、理、法难以在教师内心深处达成体认的一致,导致师德问题时有发生,教育可谓常抓不懈,惩处可谓快速严格。但实际产生的效果则难以尽如人意。这其中的原因引发了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心理学教授吴安春教授的关注,经过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吴教授认为:通过外在的说教、规章的约束、法规的惩处无法根本性地解决教师对师德内涵真实体认的问题,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审视、自我反思、自主体认如何做一个德性教师会有助于教师对高尚师德由内向外的自主构建,这种自主的、自发的建构所产生的效果将是巨大的、根本性的。

 

    20151018日,吴安春教授以如何做一个德性教师为题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们作了专题报告,深深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吴安春教授在报告中特别强调:对德性教师观念的提出,就是要避免以往那种干巴巴的、高喊师德口号式的道德宣教,希望通过德性一词提倡一种充满活力与生命力的、基于教师生命自觉的师德。据此,吴安春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德性教师概念提出的原因;

二、什么是德行教师;

三、德性论视野下的师德观;

四、德性教师的活动范型。


  在普遍强化师德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今天,为什么要提出德行教师这一概念呢?吴教授认为她对这一概念的提出首先来自于对学生和教师现实境况的关注:于学生而言,现实的学习压力令其苦不堪言,原本被提倡的素质教育,在现实中却变成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相反地,教师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也同样承担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工作压力与道德压力,毫无职业幸福感可言。尤其是对新入职的教师而言,学生时代的理想与入职后残酷现实的巨大矛盾使之常常在从事教师职业几年之后,职业动力明显后继不足。

 

  其次,就是源于对完整和谐教育的追寻。吴安春教授指出:她在不断地调研与反思之后,发现现实的教育中所缺少的,正是传统教育中最核心的东西:教学生学做人。也正是因为这一方面教育的缺失,才使得现实教育在情感、人文素养方面的关注几乎为零;知识的灌输、工具性的琐碎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故而必须要将之补足——“德性教师这一概念正是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提出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德行教师呢?在接下来的演讲中吴教授对德性教师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她指出,德性字,不仅仅指道德,更是生命成长的现实依据,一如《庄子·天地》所言:物得以生谓之德;早期古希腊哲学家也认为,德与自然相通,是指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包含有生命力的,并依靠自己力量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亚里士多德更相信:德性与幸福是同一的。由此德性教师的定义应该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用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解,发现和创设各种有利的教育情境和条件,进而成功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道德、智慧、幸福人生实现的人。

理解了什么是德行教师,我们就可以在德性论视野下从新审视师德,从新思考教师教师职业。吴教授演讲中强调,在德性论视野下德性的教师是能培养内心觉悟和自主发展的人的教师;是具有独特教育理解的教师;是具有人文精神,能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完整生命和谐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师;是关怀型的教师;是拥有和谐教育关系的教师;是体验和享受职业幸福感的教师。

 

  吴教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反复强调德性的教师其实比现在的师德要求更高,内涵更广,也更加贴近人的生命本身。教师积极主动的追求德性,便可以让自己的职业生涯、人生历程、道德修为更为圆融、更为圆满,使人生幸福得以真正意义的实现。

德性教师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有怎样的活动范型为参考?这是老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主题报告的最后,吴教授提出:在德性教师的概念下,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教育爱”——必需要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投入感情,才能真正成为德性教师德性教师有四种基本活动范型:即发现、播种、创设、化育。所谓发现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生命特质;播种是要求教师善于在学生的生命中播撒种子,使生命的特质在其心中生根;创设则强调教师要利用一切手段创造有力于生命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与情境。化育则提示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如水滴石穿般持久;是细腻的、温和的、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孕育。


  吴教授的主题报告即有系统、严密的逻辑思考,也有感动内心的范例支持,更有对自己成长历程的切身体认,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名听众,讲堂内不时传来会心的笑声与热烈的掌声。即便在讲座后,仍然还有许多教师,特别是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争相与吴教授交流心得体会,久久不愿离去……


  吴安春教授的主题报告虽然短暂,但内涵极其丰富,尤其是德性教师概念的提出与实践发人深省,相信会对教师师德的自主化、内涵构建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帮助广大的教师体验教育的尊严与幸福。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