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敬,修己安人

时间:2016-04-23 浏览:2759

敬德书院创办一年来,努力建构一种新型骨干教师培训体系。为进一步提升品质,20159月,敬德书院与在京的五所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五所单位其中一个为海淀区委党校,敬德书院成为海淀区委党校的培训基地。20151110日,区委党校“海淀区中青年干部教育管理培训班”的近50名学员来到敬德书院进行一天的传统文化体验研修活动。针对学员特点与学习需求,10日上午书院特意为这批中青年干部安排了姚中秋教授的讲座《孔子的管理之道》。


孔子的管理之道其实就是向孔子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姚教授的讲座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认识孔子、君子之道、管理之道。


姚教授认为,孔子之前的时代是属于古典文明时代,孔子之后是另一个时代。在古典文明时代,君子这个概念是指那些德能出众的人。比附西方文明,从社会结构意义上讲,君子即是贵族,小人即是平民。古典文明时代是一个等级制社会,这样的分层对文明的发展是必要的。中国古典时代的文明是君子创造并传承的,三代文明尤其是周代以礼乐著称,礼别异,乐和同。“礼”是用来分别人们之间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乐”提供了一种可以打破地位差别的渠道,使得所有人形成一种共同体感。礼乐承载的主体就是君子,君子组织社会中的人按照礼乐来做人做事。孔子时代,礼崩乐坏。“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总结古典文明,删述六经,重建秩序,为万世立太平。比如我们今天读《诗经》,没有任何违和感,而是有深深的共鸣,这就是文明的连续性,所以说孔子是圣人,是文明承上启下的人。

孔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教育形态。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是乐教,诵诗、跳舞,通过集体礼乐活动养成君子品质。舜命夔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孔子创办另一种形态的教育,“学文”,即学习六经之文。公园前六世纪前后,世界的主要文明都出现了思想观念重大制度的变化,但走的是不同的路径,可以分为孔子之路、非孔子之路。孔子之路是以学来教人,非孔子之路是神教路径。孔子时代开始以学教人,教师的职责是双重的,教知识与健全的人格。所以学校不仅是教育机构更是教化机构。从《论语》第一章《学而》篇就可以看出孔子致力于通过“学”来养成君子。这个养成君子有两个维度,一是孔子希望通过学,把最普通的人养成君子,提升人的自觉,不断道德自省;第二个维度是君子发挥领导作用,组织公共生产,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秩序的领导者。所谓有德者必有位,有位者当有其德。《白虎通义》“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君”是具有卓越的合群能力的人。


姚教授认为,西方思想中对某一概念通常是下定义,而中国文化中是直接讨论,在君子、小人的对比中理解君子是什么,从负面做了匡定。

君子不器。一种理解是君子不会将自己降格为物。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的目标不是成为高等动物,而是成为真正的人。《乐记》言“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欲望使人降格为物。儒家千言万语就是教人成为一个自主的人。越是互联网时代越要有人的自主,君子以人支配物,小人被物所支配。


自觉自省。孔子的思想体系是礼、仁。仁的提出是孔子创造性贡献。仁的原则有两点,一是人面对自己对面的人时,忘掉他的社会属性,而是把他当成跟我一样的人来对待;二是把握两个情感:敬人和爱人。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中国人的爱与西方的博爱区别即是因为“敬”。“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教育不是传教,所谓“有朋自远方来”,教育是注重自学,老师教学只是辅助,这就是在“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是生命的挺立,“达”是通达无碍。姚教授认为,天命谓之性,“性”就是“仁”,应该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仁。“我欲仁,斯仁至也”。君子与小人之别就是自觉,实现仁的自觉。实现仁的过程中,选择也很重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姚教授认为,让“仁”充满我的生命,让自己成为真正的人,这就是“美”,是生命的最好状态。生命的状态,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人要自主地成长,实现生命的自觉,成人的自觉。同时,自省与否也是君子小人的区别。吾日三省吾身,“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为政》篇重要讲为政以德,这是管理的基石。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尚书·尧典》开篇便说帝尧之德“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尧以德来缔造华夏,将分散的共同体联合起来。姚教授讲到,神灵、暴力、财富三种力量可以形成秩序,但不会永久维持秩序。唯一靠得住的是人的德行,只有德行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德是最稳定的形成秩序的力量,因为秩序靠的是对有德之人的尊重,靠的是相互的感动。中华文明4000年来,为政以德一直是治理之道,当然不排除法治。姚教授认为,制度决定论也许在西方是可行的,在中国大家还是希望在上位者有德有情来体贴他人。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管理从根本上讲是感而动之。

政者,正也。领导即向导。中国受孔子之教的,哪怕是普通人都有自主意识,不会认为规则是神圣的,规则的有效性是靠制造规则的人的德行,所以领导要高看自己的德行,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正,《周易》讲“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也就是万物都是各守其位而各尽其职,因而不相冲突而自然和谐。领导者、管理者要让每个人能够发现自己性命的责任,要发现他们的禀赋,这其实也就是“达人”。正人先正己。如何正己?修己以敬。《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不止于修心,心是身的一部分。修身是在人伦中完善提升自己,佛教讲修心是要忘了身。儒家认为生命最好的状态是“里仁”以及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所以讲修身。修身不仅正心还要正身,曾子讲“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修身由外而内,内外互动,形成健全的人格。达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人人各安其份。如此来讲,正,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格局。


姚教授的讲座贴近听者实际,深入浅出,同时联系生活实例讲解生动形象,受到培训班学员的好评。下午,培训班学员在书院工作人员的讲解引导下进行了读书、古琴、茶艺和书法的学习体验。他们对书院等课程设计赞许有加,认为独具匠心,同时,对书院工作人员的用心安排与周到服务表示感谢,希望能再来书院进行传统文化学习。进德为本,诚敬致用,书院工作人员也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课程提升书院品质,为海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