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读书方法
鸟鸣衔树影,花语送春归。在世界第20个世界读书日之际,敬德书院举办了一场与读经相关的活动,清河一小的老师们来书院聆听了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的张德付博士带来的“读经法——如何学习儒家经典”的讲座。
老师们依旧是首先来到至堂面向孔子画像行四拜礼,表达一种敬意,安顿好身心,然后到明德讲堂。张博士将自己多年的读经感悟与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他从何为经、读经的意义、如何读经、读经的方式以及读经与生活等几个方面向老师们娓娓道来,可谓是给大家上了一堂开智启蒙的读经课。
何为经?经为民族之心(灵魂),“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经为之本原。”(严复语)经是民族文化的最高形态;经为常道,它关注的是社会最本质、最深层的问题,即价值体系问题。四书、五经、十三经,张博士认为可称为“经”。读经的意义,张博士先列举了一些史料告诉大家直到1912年1月19日蔡元培签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废止读经之前,学堂教育都是一直设有读经课的。读经的意义在于养成人格、贞定国性。“夫读经固非为人之事,其于孔子,更加无损,乃因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转而他求,则亡国性。无人格谓之非人,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严复《读经当积极提倡》)。
如何读经?张博士认为首先是读经应具有“信”、“疑”的态度。“信”是要信经中有道(或曰真理),内圣外王之道。此道可以提高人的生命境界,使人渐脱俗谛,而跻圣贤之列;此道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疑”,张博士特别强调不是质疑经典,而是要质疑自我,破去种种成见、谬见。他认为成见、谬见大多是百余年文化自戕之大背景下形成的,成为一般人价值判断的基础地与出发点,其最严重表现为拒绝亲近经典。的确,没有翻阅过经典却去批判经典,这其实是一种思想的不自由,是一种对自我思想自由的戕害。张博士列举了几种成见、谬见,比如我们常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这就是把《诗经》又归到集部,显然是不正确的,他认为只有把《诗经》当成经典,才能发现它的真正价值。张博士还谈到成见、谬见另一原因是我们与真实世界已有隔膜了,比如《桃夭》篇,常有人将三章节次序弄错,张博士称桃树是先有花芽然后才有叶芽的,古人与自然是没有隔膜的。我们要教孩子可以通过这些诗来认识植物、认识世界,会有种非常亲切的感觉。
其次,读经之次第,他引用朱子的话:四子者,六经之阶梯。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规模大。张博士解读,先读《大学》,明白了三纲领、八条目,就是要把人生格局打开,内圣外王都已经包括其中。
第三,读经的方法,张博士先谈了三种古人读书法:朱子读书法、崔氏读书法、桐城读书法,其中可见古人读书用力之深。然后谈了自己总结的七种读书法。这为七种读书法是贵立志,居敬持恒;觅善本、读古注;订立课程,簿记疑窦;以经御注、以注御疏;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笃实践履;经常温寻。张博士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熟读,他引用《中庸》的话以自勉同时也勉励大家,: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在谈到切己体察,笃实践履时,他引用《荀子》之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张博士谈到,相由心生,相由心转,读经可谓是“深度美容学”!
谈到读经的方式,张博士建议大家采用团体性的读经会,在家可以是亲子读经或家庭读经,在学校可以是读经课堂、读经小组。他建议大家百日筑基,习与性成。没有读经的基础的成人,可以坚持读经三个月,来慢慢养成读经习惯,就可以实现《孟子》所言“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最后,张博士呼吁让读经成为生活,他说,经乃民族之心魂,之血脉。读经之于一个民族就应该像饮水吃饭一样自然、平常。也就是说,读经应该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不如是,民族之心魂将散灭,民族之血脉将斩绝。
窗外丁香好,室中意蕴真。在读书日聆听关于读经的讲座,受益匪浅!正如张博士所言“凝摄民族之心魂,赓续民族之血脉,匹夫匹妇与有折焉!”希望每一位听讲座的听者都能开始读经,勤且恒。带着对读经的思考,老师们在书院体验书院文化。高峰老师在琴室与老师们交流了乐教,和老师们一起交流了听古乐的感悟。读经明志,茶思琴韵,在悠远的古乐声中,老师们静静体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生之境。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