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反本开新

时间:2016-04-23 浏览:5860

  blob.png

  blob.png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作为《论语》首章《学而》篇的第一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然诵出,给出它的现代解释,因为它似乎已经由经典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但是对于这一句所蕴含的孔子那个时代的时代意蕴,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文化意蕴,恐怕我们不能够详其一二。201568日,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任锋老师,从政治制度变化的维度,为前来敬德书院进行体验研修的40名通州教科所的领导和老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从周秦之变谈论语首章》。


  任教授认为,《学而》第一句是《论语》的总纲,并且我们从中能了解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关键所在。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文明形态,奠定的根基是尧舜及夏商周三代,周代文明代表了夏商周三代的集大成。尧舜三代,斯文在周。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以郡县制、官僚体制为架构的变化。周到秦是第一次文明的变迁。


  首先,任教授从天命论、封建制、宗法制、礼乐或曰礼法制等四方面谈了周代文明的特征。其一,天命论。不同的文明中对的理解不一样,西方文明中是终极存在,而中国人讲是最高存在,这一内涵是从周代文化中来的。在甲骨文卜辞中有上帝一词,是商代统治者的家族庇护神,周人鉴于商政体的失败,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打破了对天命理解的血缘性、祖宗制,有一种开放性的理解。后来天命逐渐转化为民意民心,转化为对最高存在的看法。其二,封建制。周代分封等级,有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其君臣关系是两两复制的,比如,在诸侯的封地内,诸侯与公卿就是一种君臣关系,因而封建制下的君臣关系很近,这是周代封建制的特征。而秦的郡县制,皇帝是万人之上,所有人都是皇帝的臣民,君臣关系比较辽远。其三,宗法制。封建制下权力由嫡长子继承,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被封到其他封邑。这样,君臣关系间又是宗法关系。其四,礼乐或曰礼法制。周礼有三个内涵:尊尊、贤贤、亲亲。尊尊,大宗主需要尊重;贤贤,在政治名分外还注重人的才能,比如嫡长子的智力存在变数等等;亲亲,强调血缘关系,依靠血缘、婚姻关系稳固礼法制度。


  了解了周代文明的四个特征之后,任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在周文明背景下对《论语》首章三句话的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流俗的理解、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学习要反复练习。实则不是这么模糊含混的解释。学。西周宗法的文明形态下,知识技能才艺的获得不是开放的。所谓学在王官,一般人是很难有学习的地方的。其次从跨文化的角度讲,中国乃至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地区对都非常重视。西方中世纪是掌握在教会阶层,许多统治者是不识字的,而相应在中国的宋代,已经很普及,社会的文化程度很高。中国从孔子开始由王官体系外开辟了私人教学体系。学什么?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西周经历了几百年的文化积累的成果。比如,学礼,学的内容是先王的传统,先王之法。由此,任教授谈到,学习都是继承以往的文明成果的,创新都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可能有创新。每个人都是在不断模仿优秀的人,然后超越对方,提升自己,文明演进也是如此。时习之。时,有三种理解,一生的发展、一年四季、一段学习过程。习,实践。因为六艺不是书面知识,要实际去做,所以逐渐形成了习惯、习性,性相近,习相远,通过习得的习惯不一样。不亦说乎。悦,强调发自内心的心领神会,是精神上的满足,树立的是人的学习主体的意识。任老师还谈到为己之学,学习,在儒家看来是要解决生命中的困惑,真正自我实现,使生命有价值。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西周时代的不是泛指朋友,而是有宗法关系、血缘姻亲关系的才叫,诸如士有朋同门曰朋。自远方来,指学生不仅仅是鲁国人,当时国际游学很流行。在这里朋友指志向相同的人形成的团体,他们依据自己的学识才能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而不单单是依据贵族身份。孔子带领的学生就是有志于弘道行道的人,孔子开创了较为平民化、开放式的人才结构。乐,更强调人与人之间友善的情谊的形成。儒家依靠学为中心培养精英,汉代是布衣天子的产生,汉武帝时通过举孝廉、贤良方正,打开了选拔精英的道路。儒家以作为身份认同,直到1905年。


  人不知而不愠乎,不亦君子乎。人,是指社会政治关系中,那些有任用之权任用之责的人。君子,周时代一定是有贵族身份有宗法地位的人,而此处是指德行修养高的人,是社会文化精英的开放性的身份。君子在乎的是自己学有所得,而不是他人赏不赏识自己。论语《尧曰》篇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天命,就是挖掘内在的潜能,有了这个根基,才能够成为君子。

 

  任教授还谈到《学而》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与首句的对应关系。吾日三省吾身,对应自我的学习主体;与人谋而不忠乎,对应政治关系。谋,指商讨政治性的活动。忠,是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意思,是尽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对应的是社会组织。信,信任为前提。忠信、忠恕,构成了《论语》的核心德目,忠是尽己,忠于己心,恕是推己及人,如彼之心;传不习乎,传承的内容有没有实践,对应的是


  在详解了以上内容后,任教授概括在春秋之际,孔子提出了新的的理解,形成了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对朋友、君子,新的社会组织团体的构想,构成了后世社会政治精英的重要来源。同时对这些理念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文明复杂文明共同体的秘诀,是文明共同纽带。


  任教授从政治形态变化的角度为老师们还原了《论语》首章中孔子时代的文化环境,让老师们对《论语》的架构有了全面了解,从短短32字中体会到了孔子对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州教科所的老师们与任锋教授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讨,苏金良老师就学而时习之提到的的解析,提出孔子圣之时者也,如何理解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时者,与任锋老师进行了互动讨论。任锋老师认为,一般讲有无可无不可之解,那么结合《论语》首章几句的讲解,或可理解为顺应时代发展变化之意。


  下午,通州教科所的老师们在各功能室进行了体验研修,老师们欣赏茶艺领悟茶道,听琴赏曲,读《礼记》诵《诗经》,直到离开的时间到了,仍然意犹未尽。通州教科所的老师们赞赏海淀兴办这样一座教育书院,希望有机会再来书院学习体验!苏金良老师提笔留言学习国学,敬字入门,礼乐身心,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反本开新


   “
正本清源,反本开新,正如同今天所讲的孔子在周秦之际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一样,我们这个时代也同样需要继承与创新,在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才能有创新。继承传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传统保持敬畏之心,并且身体力行去亲近传统,才能感知我们自身文化的优秀,很好地去传承与创新。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