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养性 严以修身

时间:2016-04-23 浏览:5410

    2015713日,区教育系统两委一室处级领导在敬德书院深化三严三实教专题育,举行了专题学习交流活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结合《论语》等内容,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引导大家深入思考严以修身,严以律己的重要意义。


  李山教授首先谈到5000千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尚德,用德行的软实力使别人臣服,用天下观念统治世界,以天下观天下,各安其位。他分别引证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老子》)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等加以说明。尚德从大的方面讲是德治,从小的方面讲,儒家强调内圣外王,其核心就是修身,李山教授谈到,中国文化的血脉就在修身


一、修身养性

  关于肉身,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褒贬,佛教认为是臭皮囊,基督教最早的教义对肉身欲望是极度禁欲的,儒家则是节制欲望,而不是消除欲望。人有各种嗜欲是生机,修身的一个含义就是使身心统一。修身还有另一个含义即心安。《论语·阳货》中,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由此,李山教授谈到,中国人生哲学有一个端绪,就是内心世界有一个超越的良心。


  良心有无,是先天自发还是后天培养,这个在中国哲学是一大争议。荀子认为,人就是一种动物,一种情绪动物。孟子则认为人有一种超功利的道德思想,面对他人的不幸有一种内心的抽搐,一种不忍之心,这就相当于孔子谈到的心安。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儒家在人的良心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哲学,即心性哲学。所以《大学》提到的正心诚意,即是正良心,诚实意,良心就是超功利的道德心。人在庄严神圣的时候是性善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社会性一面。李山教授从孟子、谈到朱熹、王阳明的心性哲学。朱熹强调心即理,将道德视为他律,心遵从这个道理,心是一切道德创生的本源。王阳明的致良知,通俗讲,就是导致、引申良知,让良知做主,做事。所以儒家的正心诚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初始点,儒家的思想学问就是内圣外王,内修心性,外成事业,达到尧舜一样的事业。


二、控制戾气

  人要让人性为自己做主,建立道德主体性,即人格的主体性,这是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通俗讲内圣外王就是人格有多大,事业有多大。人要做江海王,容纳一切。正心诚意的现代阐释就是要让人性主宰动物性,人有动物性,其中就有戾气,戾气是什么?《论语·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攻其恶,就是你说自己的不好,不议论他人,不说他人的闲话,这就是修身。


    “一朝之忿表现在当下比如激情杀人等等,就是戾气,现在在普通人身上表现最突出的就是戾气。中国人善良、宽容、忍耐、节俭等等没有变,但是缺乏修炼。《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人的戾气、不君子、不高明,来自情绪波动,从另一角度讲,要想正心诚意,必须先把情绪稳定,控制情绪就是理性。中国人不讲理性思维,但是控制情绪就包含理性,把控制住。


三、中道而行

  儒家心性学说第二个特点就是中道而行,实际上就是中庸。什么是中庸?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李山教授讲,无可无不可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做事先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剔除出去,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字去掉。《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性就是性,人的真正本性,沿着人性的道路走才是正路,修这个人性的道路就是中庸。其中教化色彩特别重。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追求人民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圆满。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对国家未来的设计就是要上参尧舜,下参三王,要把国家带到尧舜时代。尧舜时代不是物质极大丰富,而是人人有德。


     20世纪30年代,人生哲学家张君劢有一个关于中国文化的讨论,他讲过一句俏皮话,他说古典时代,中国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文教单位。文教单位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素质的。所以汉武帝把中国之后的发展方向定位为文化的努力,也因此中国的经济是小农生产、简单的手工业。中国文化强调人性不可离,什么叫慎独,通俗讲就是人性看着动物性,人性永远不能离开自己的生活。是白天晚上有人没有人都不要欺心,要让良心做主,阴、阳统一。在民俗中,家里一般有神龛,是让神看着自己。在儒家讲,就是要慎独,让良心做主,看着自己,不欺心。有一个成语叫自欺欺人,实际上是自欺其人,就是欺心,欺骗自己,让坏念头漫过好念头。人类变坏,是先从欺骗自己,对良心的蹂躏践踏开始,然后才是欺人。中道而行,道,就是时时刻刻看住自己。


四、致中和

   如何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作为方法论,就是致中和问题。《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实际上代表人类所有的情绪,人类进化完善,表现为情绪比动物复杂,情感丰富是人类的高明之处,也是人生的大难题。喜怒哀乐之未发就像功能齐全还未用的电脑,就像各种本能都具备的刚出生的小孩,这是先天的结果,这叫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情感能否合乎节奏而发,能发就是中和,不能发就是不中和。如何使情感情绪协调发展,是人生的修养的问题。


   《中庸》说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圣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庸的境界就是平衡。《中庸》这段话是将人的修养主观化,做事找到平衡点,要找到外在的平衡点,首先找到内心的平衡点,中和自己的情绪,这是孔子之后儒学新发展。能公平准确地行事,就可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家庭生活而言,把情绪调整的好,就是家庭和睦,太平无事。中庸,回到人的主体性,实际上还是协调我们的心性。


五、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李山教授讲,我们理解浩然之气是道德精神,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不错,但是离孟子的本意较远。孟子为什么要讲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不动心,《孟子·公孙丑上》讲:问曰:“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孟子的不动心是说自己当了宰相,不要忘了自己是儒者,不当宰相,那么要坚持儒家的理想。不动心就是在充满危机的世界、诸多的诱惑中保持自我本色,不失本心。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说此话时孔子已经是国宝式的人物,子弟满天下,这就叫本色。一个人变质是从忘本开始。浩然之气就是要稳住自己的心。


  李山教授讲座始终围绕儒家的心性学说,告诉大家要正心,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守住本心。他希望教育界共同思考、努力,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正确地传授给我们的下一代,让传统滋养我们后代的心灵。


  随后,两委一室的领导结合学习体会和分管领域工作,对如何严以律己,严守政治规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会议要求,两委一室领导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努力做政治的明白人,做发展的开路人,做群众的贴心人,做班子的带头人,共同推动海淀教育发展改革。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