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敬德行远││经典研读的重要意义

时间:2019-12-30 浏览:602

阅读分享

分享

是一种动力

是一种关爱

是一种美德

欢迎将本文分享给

教师  中学生

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肩负人文教育使命



兼容古今治学之道



秉承中华文化精髓




      作者:高丹(敬德书院)

目前,我们全社会都在关注、呼吁、倡导少儿读经,认为读经要从娃娃抓起。殊不知,教师读经也是迫在眉睫。由于诸多历史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大部分教师都处于经典学习的断层期。重拾经典学习传统,便是带领学生重拾中国文化自信。毫无疑问,作为基础教育者,我们的经典文化水平,直接关乎下一代中国精神与中国气质的形成。因此,在当今时代,坚守儒家的仁爱精神和弘道信仰,是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应有的素质与情怀。


No.1

重在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基础和心理依据,何况作为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塑造国家未来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经典的认同程度,体现其个人的情感生命、职业认知、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教学,意义不可小视。《大学》中讲“正心诚意”,其中的“诚其意”更强调主体对事物的心性投入程度。要求教师在繁重的日常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读经这件事上,并不现实。不过,我们主张,教师一旦进入经典学习,那么他的内心一定要保持诚敬、由衷的态度和较强的认同感。


儒家作为中华文明复兴的大势已经到来。教师对儒家文化的当代教育价值比较认同;然而,他们也对儒家教育与现实社会对接之后所产生的种种矛盾表示无奈与担忧。“我欲仁,斯仁至矣”,除了儒家所强调的内省、自查与慎独,我们还应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大势保有正确认知和良好的心态。具体而言,“传统文化教育的着力点应该是在文化认同上,也就是要努力从字词句篇的学习中,寻找到中国人的文化符号,并借此认识自己”①,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何郁先生一语道破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本质,为当代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学指点迷津。只要我们循着文化认同这条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就一定会不断地认识自我,进而认知社会,在复兴中华文化的大势中左右逢源,守得云开见月明。



 



No.2

名家解析悟道


 如今倡导的读经在普遍意义上是指少儿读经。社会对于少儿读经的关注热度连年升高。然而,对于成人读经,尤其是针对教师读经的话题则鲜有讨论。要知道,读经是一个人需要用一生时间去领悟的事情。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少儿读经、成人读经(指广义范围上的)、教师读经乃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其路径也大相径庭。少儿读经,对于经典内涵不必完全理解,只需熟读记诵即可;成人读经也需按照其年龄、职业、兴趣、爱好而分门别类,各取所需;教师读经则应该有更严格意义上的要求、设计与规划。由于职业的特殊性,与少儿读经、成人读经相比,教师读经重在解经,重在准确理解并阐述经意及其内在蕴含的教育价值,要依循教育原理与学科特点,注重自身学科对经典的理解与体悟。至于怎样与学界观点保持一种良好的沟通与对接,如何充分吸取学界对于经典解读的有益成果,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转化、提炼为教学材料,向来是读经教师的困惑与难点所在。


曾有一位《孟子》读书会的学员表示:“我读了一辈子书,才发现自己都读错了,原来自己对于经典的理解太浅显无知。”还有很多教师都非常渴求与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多接触、探讨,进一步领略经典的真正魅力。如此,教师们才能在课堂上对经典有相对准确的取舍和发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益指导。教师们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又适逢国学复兴的时代,他们对经典的研读,具有更重大的社会作用和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教师读经重在专家点拨、启悟和准确理解。



 



No.3

读经与教学并进


著名的全球读经倡导人王财贵教授在其书《读经二十年》中写道:“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教育是不能等的。如果真懂教育的意义,会发现教育有一种最动人的特质,即‘可以由没有学问的老师培养出有学问的学生’。”王财贵教授认为,老师们只要左手把经典拿来,右手将经典教给学生,那么学生就有希望了。虽然学界对其读经方法还有一些保留看法,但其所谓“可以由没有学问的老师培养出有学问的学生”,却真实反映了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读经的困境与窘迫,成为经典教育师资稀缺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与此同时,它也揭示了读经教育的特质:少儿读经,可以待其成人后,随着阅历的丰富,对经典价值的认识也会逐渐加深;而教师读经则不受年龄限制,随时随地有所体悟,对为人、教学、生活都会有影响,可谓举一隅而反三。因此,教师读经真正可以做到“左手读经,右手教学”,边读边用。


我认识一位读经教师,初次见面是在《孟子》读书会,当时她在课下找我探讨有关传统文化教学方面的问题,并称自己对《孟子》一书所知甚少,神情非常不自信,甚至有些畏难情绪,语气也是小心翼翼。十几次课后,我们又在一起交流她的论文,真是教学相长,侃侃而谈……最终,那篇论文被刊登在一家核心期刊上。后来,她又坚持学习了《大学》《中庸》,再见她时,神采奕奕。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使我们的内心丰盈,从而让修习者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充满自信、勇气和力量。可见,只要教师相信经典、敬畏经典,以诚敬之心对待经典教育,那么教学相长,“左手读经,右手教学”是可以实现的。 



注释:

①何郁:《传统文化教育,路在何方?》,《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



(本文来源于《敬德行远》一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09)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