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行远││五载弦歌隐鹫峰
阅读分享
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肩负人文教育使命
兼容古今治学之道
秉承中华文化精髓
作者:杨阳(敬徳书院)
很多人都知晓,在千年书院岳麓正门,有副力重千钧的短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虽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但是传世书院隐隐给人一种印象:书院要名传千古,似乎和名山大川不可分割。故而,有文友打趣说:“敬德书院隐于北清路尽头,隐于中学与青少年活动基地之间,偏偏与‘靠山’无缘,恐怕名不久矣。”
此等问题常令我哭笑不得,因为听而不闻非是学人本色,正经回复又似乎小题大做,只得普通一答:“鹫峰得名唐代高僧法号,乾隆年间,已成‘旧闻’。书院结缘此地,自有一番造化。”至于史料来自何书,考据此事又有何因缘,便不再多言了。一来这些琐事与答复无关,二来我对友人和对学员的要求相差无几,并不在学术方面有所苛求:毕竟,作为教育史专业的毕业生,作为研究元代书院的专家的弟子,怎能不记得虞山书院的名联:“明是明自家,行是行自家,学问只求诸己。”
01
傍树百年古
因着心头所好,我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史专业,主攻中国传统教育,并将明清两代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时段。犹记甲午盛夏,正埋首于《明会要》和《大清会典》时,导师忽然告诉我,海淀教科所有传统文化的项目,可以去实习。自此,便与敬德书院结缘。
入院之初,我是震惊的。在“九加一”排列的古国槐树下,掩映的是一所散发刺鼻气味的院落,因为这是正在翻新中的古建筑。于是,在蚊虫的伴奏里捡烟头、洗杯子、“先绿后红”地刷窗漆,在油漆和甲醛味里联系专家、考据像赞、校对文稿……终于在2014年9月28日,看到了敬德书院的正式落成。
此后,便是研修、游学、学术等各类课程的逐步开展,便是文化建设与软件配置的逐步完善,便是披云朝出、戴月夜归的充实日子,便是对“傍百年树,读万卷书”的美好期待。
02
扫石倾青尊
虽无当门红树送晴晖,但有排闼青山输翠色。敬德书院的美丽毋庸置疑。于是,前来游学的贵宾、前来研修的教师以及前来报道的媒体越来越多。为了展现书院更美好的一面,大家群策群力,设计影壁,写作碑文,创作楹联,选择青铜礼器,摆设文房四宝……以期最大化地发挥书院的环境育人作用。
犹记深秋叶尽时,一张清扫游艺苑的照片放入微信群中,被同事戏言:“看你拿着大扫把练功,顿时乐了,工作疲累一扫而空。”学员也打趣说:“杨老师的扫把,看来好像霸王枪,衬着黄叶纷飞,让院子除了正气,又多了侠气。”由此,为不负众人厚爱,为练好介绍书院的“基本功”,以便更全面地展示书院,使书院文化课程落到实处,经过多方商议,我也涎皮赖脸,厚颜请人相助,编写修订了《敬德书院》人文手册。手册第一版经过了近两年的蓄力、积累和删改,当时刊印的虽只有3万余字,却含有对碑文的注解与义理分析,对建筑的故事考证,对历史人物的考据挖掘,对功能室的介绍,以及对匾额、楹联的注释,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辞目解释,还配有老照片和艺术图谱……几乎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图,都是日常工作所见、所思、所想。将自己喜欢的内容印制出来是令人心生欢喜的,将自己喜欢的地方分享众人是令人心生喜悦的,而看到手册一经刊印就受到来宾欢迎更是令人心生愉悦。随着书院软硬件设施以及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新版人文手册又加入了四配像赞、青铜器介绍、非遗展品观览……6万余字,200余幅照片,不过薄薄一册书,却深深寄望“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
03
书中得几分
古代书院讲求“时习之悦悦斯”,又讲究“多学而识识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怎能不多学多识,又怎能不温故。而这些,都离不开能够提高效率的阅读书目。在领导的指点下,协调书院同事们,一起编写了《中华文化教师素养读本》。经过努力,本书稿邀请到楼宇烈、钱逊、彭林等38位学者教授,写作了精彩的80篇推荐缘由,经过请教、争论和一遍又一遍的数据库检索,最终完成84个古文选段的篇目注释、翻译和调整工作,以期“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无须坐风立雪,“共猛下刻苦功夫”。
此外,为了直接惠及一线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不论是儒学简史等学理性较强的班级,还是非遗研究与实践等操作性较强的班级,余皆一马当先,抢答抢联,鼓励学员设计精品教案,组织骨干编写结班文集。在担任《左传》研读、朗诵演讲等9个班的班主任之余,为来自中小学、学区管理中心等150多个单位的580多位教师修改了将近1100余篇的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编写了《文以载道》《三尺讲台叙春秋》等8本共计256万余字的结班文集,两鬓霜染,犹自不觉。
更难忘的,还是非遗课程研究课题的立项与开展。以非遗研究与实践班为先锋,书院学员同德协力,有你有我;制象随方,有古有今。作品展、节目排练、视频录制、研究课磨课……几乎每一件事都令人赞叹:书院校友,卧虎藏龙!能与他们共学、共事、共勉,我与有荣焉。
04
道外无一事
学古书院有联曰:“学以聚,问以辨;古与稽,今与居。”可见,会友辅仁、修业进德,效法八百年前“朱张会讲”是一条极好的门径。为此,在领导指示下,我本顽童,却尽量谨言慎行,联系《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并与北师大教育家书院等机构展开合作,共同举办了“中国教师·敬德会讲”。参会者是来自上海、天津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人次的研究员、教育局长、校长、教师,来宾中既有出言慷慨的耄耋学者,又有捧筝奉曲的青年学子,可容纳百人的笠僧堂常常座无虚席。屈指一算,会讲已举行13期,每次都得到十多家媒体的报道。期间几许风雨、几多争执、几番隐瞒、几经协商,不过浊世浮尘,一笑罢了。
此外,不论是宣传片制作还是学刊编辑,不论是打水奉茶还是洒扫庭除,不论是研修授课还是服务游学,只要是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事情,只要得空,我均是随手而来,顺手而做。
阳明子曾教导弟子:“以天地万物之理具于一心,心外无他物。”吾一后学之辈,无有深厚修养,辜负先师教诲,却于书院忝居一位,心中实感不安,唯有不断提升、努力,管他乐水乐山,只求随处襟怀随处畅,耳畔常闻弦歌声。
(本文来源于《敬德行远》一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09)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