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敬德行远││古代书院的祭祀

时间:2019-12-26 浏览:590

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肩负人文教育使命



兼容古今治学之道



秉承中华文化精髓




祭祀是我国古代书院规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在于推崇学统,标榜学派,对学员进行模范教育,达到劝诫激励、见贤思齐的目的。在亲自参与的庄严气氛下,学员们不仅能对祭拜的先圣先贤产生真实的认同感,而且可以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和博大的社会责任心。


书院的主要祭祀对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古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尊谥为“大成至圣先师”。南宋咸淳三年(1267),宋度宗诏令以孔子的弟子颜回、曾参、孔伋(子思)、孟轲四人配祭孔子,称为“四配”。明朝嘉靖年间,礼部合议曰:“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记载:“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由此可见,祭祀孔子的意义并不是所谓偶像崇拜,而是对先师筚路蓝缕的教育事业的礼敬和感恩,更是对大道的追求与体贴。国学大师柳诒徵曾发出了这样的赞叹:“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即使自今以后,吾国国民同化于世界各国之新文化,然过去时代之与孔子之关系,要为历史上不可磨灭之事实。”


 


北宋时期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的规制完备,通过祭祀引导生徒崇道、崇教、励志。崇道即提醒书院诸生要分辨义利,坚持孔孟程朱的儒家思想路线,不要偏离其轨道;崇教在于提醒后人不忘前人办学之功、兴教之劳,感奋相继,坚持努力,珍惜学习机会,使书院弦歌相续,不辍不衰;励志则鼓励诸生自我磨砺,以求进取。祭祀的仪式根据情况不同有很大差别,大抵分为香仪、释菜、释奠等。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据上文可知,先秦四时有释奠之礼,或仲春上丁有释菜之礼。据白鹿洞书院明代古制记载:“今制,每岁用春秋仲月上丁日举行先师之祭,府州县所在俱长官行三献礼,即古释奠之礼也。本洞隶南康府,府有儒学,是日不能兼行。考之《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仲丁又命乐正入学习乐,则洞祭宜用仲丁,郡守行礼。然古人四时皆有释奠之礼,或于夏冬行之,亦不为过。”


 


祭祀方式

01



香仪,即上香、行香,是最简洁的祭祀仪式,主祭者上香,行跪拜礼即算礼成。


释菜,又称舍菜、祭菜。其礼亦颇简易,只行一献礼。释菜基本程式包括:祭者就位,迎神,行献礼,送神,礼毕。


释菜祭品多为蘋、蘩、芹等菜蔬,要求笾实、豆实。品虽不多,贵在心诚。祭品主要包括:省牲,兔三;陈设,先师位,爵三(旁二爵,先酌中爵,待献官行),笾、豆各二(二豆在中,以盛菁殖、兔临。二笾在两旁,以盛枣、粟)。四配位,爵各三(如前),豆一(居中,以盛菁),笾二(两旁,以盛枣、栗)。专祠与四配位同。


释奠,专行于文庙的一种祭仪。释、奠均为陈设、呈献之意,指的是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以及呈献牲(三牢)、酒、果、蔬菜等祭品,以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参祭人员包括司仪官(主持人)、主祭官(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陪祭官(长官、山长)、乐生、舞生、歌生等。因在春秋两季仲月上丁日举行,所以也叫“丁祭”。


释奠礼仪分为迎神、初献、亚献、终献、撤馔、送神六部分,分别奏昭平、宣平、秩平、叙平、懿平、德平之章。所用乐器包括特钟、编钟、特磬、笛、箫、建鼓、应鼓、搏鼓、琴、瑟、笙、埙等,金、石、丝、竹、革、木、匏、土八类俱全。乐舞器具包括:节、麾、羽、简、干、戚等。音乐庄严肃穆,舞姿雍容大方,集中体现了孔子“仁德”“礼乐”的主体思想,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


释奠祭品、祭器丰富繁多,于大成殿内置祭台,祭台上放太牢(猪、牛、羊)。祭台前放供案、供桌。供桌上放各种礼器:爵、尊、笾、豆等,礼器中盛三牲及干鲜瓜果、米、豆、酒等。


对释菜、释奠的认识,清代毛德琦有如下阐述:“释菜以示敬也,释奠以报本也。”


 


筹备及演礼

02



中国书院历来将祭祀圣贤视为隆重的礼仪活动和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秉持诚敬恭谨之心精心组织、筹备,严谨慎重地对待礼仪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修器:祭前十日,检查礼器、乐器、庖厨一应杂器,缺者补造,坏者修理。书院祭器、供器都是公共财产,有专人保管并详细记载,认真看待这些祭器、供器,也是祭祀精神的一种体现。


演礼、演乐:祭前十日,礼生、乐舞生演习礼乐。


迎祝:祭前三日,将祝文放于祝版,供于书院藏书阁(如奎文阁之类)正中桌案上。太祝生侍守三日,凡官过之必揖。


戒誓:祭前三日,与祭人员在书院行四拜礼或三鞠躬礼。宣读生读戒词、誓词,戒誓生悬戒牌,设誓牌于门外必经处,供案生侍守三日,凡官过之必揖。


造册:祭前三日,将与祭人员名字填写进花名册。


洒扫:祭前两日,每日各处除草、扫除尘秽,务令洁净。


沐浴:祭前两日与祭人员沐浴,浴后更换明衣,青素绢布之服。


迎牺牲、省牲:祭前一日,迎接牺牲,检查是否完好。


迎粢盛:祭前一日,检查各种祭品材料是否齐备。


洗器、视膳:祭日当天清晨,洗净祭器,检查祭品,并逐一盛进祭器。


陈设、验祭:祭日当天清晨,陈设祭品,检查祭品是否齐备,是否丰洁。


践位、点榜:仪式开始前,所有与祭人员在大门外就位,正献官、分献官在最前。点察所有献官、执事等是否到位。


 


礼容及要求

03



行容:“足如有循。”(《论语·乡党》)即双腿内侧沿着直线而行,不严重地外八脚或内八脚。“周还中规,反行也,宜圆。折还中矩。曲行也,宜方。”(《礼记·玉藻》)即转弯用直角转,掉头则走圆弧线转身。尊者行迟,卑者行疾。


趋容:“趋”是小跑,趋时微俯身体,但脚后跟不离地,就像车轮在走而不离地一般,所谓“举足曳踵”。提起脚尖稍向上,则是“足如射箭”。


执物:“执虚如执盈,执轻如执重。”(《礼记》)“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礼记·曲礼下》)即捧物时物要当胸,以示敬物。


授受:物品的正面或舒适的一面要朝向对方。


站立与进退:“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诎,充诎,形容喜貌也。进之,谓进血腥也。愉,颜色和貌也。荐之,谓进熟也。欲,婉顺貌。齐,谓齐庄。”(《礼记·祭义》)


进献供品:先双手捧供品举至眉处,而后俯身一拜。


四拜礼:拜时背如拱,稽首而后起。


 


参考文献

朱汉民:《岳麓书院》,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本文来源于《敬德行远》一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09)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