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新时期教育家的成长之路
作者: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敬德书院学术委员)
一名以成为教育家为目标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教育规律、确立自己的教育信条,我认为最根本的教育信条有以下四点:
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们要爱每一个学生,但并不是每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真正理解什么叫“爱孩子”。老师体罚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也说是为了孩子好、为了他将来能成才,是恨铁不成钢。我们的家长把孩子生活的各方面都照顾得都很好,这是不是就做到了“爱孩子”?这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老师对学生的爱应该高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真正不求回报的爱。
真正的爱,首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愿意努力、都能成功。相信是具有能量的,只要你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那么,学生就能把老师的信任变为动力,走向成功成才。第二,要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了解他遇到的困难、了解他为什么犯错误,找到了这些问题的根源,很多问题就能解决了。有时候学生跟老师闹起矛盾来,根源在于互相的不了解。老师看见学生犯了错误,往往想通过找学生谈话来说服教育他,结果越说越不服,因为老师根本不了解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三是沟通。有很多家长和老师,不等孩子把话说完就开始批评他,这样是无法沟通的。沟通要有耐心,要倾听对方讲话,跟对方平等的讨论、对话。最后,也是最根本的一条,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不偏爱、不歧视,不要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十多年前,《山西日报》曾刊发了有一篇文章《谁毁了我的一生》,这是一个女孩子的亲述:她通过努力由一所普通初中考上了重点高中,一次英语课上,英语老师让她读课文,她读得不太好,老师就用语言讽刺她,说像你这样的学生怎么能考上我们这重点学校?过了两个礼拜,老师又让她读,她更紧张了,读得更不好了,老师又羞辱了她一番。她本来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结果所有的功课从此一落千丈,这个好孩子因此一蹶不振。这个学生的经历很让人难过。所以,什么叫爱?什么叫真正的爱学生?绝不是只要让学生考上大学就是爱他。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的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我们一定要用放大镜来寻找学生的优点,不要用显微镜去寻找学生的缺点。
2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上,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主体性。
我们现在教育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是被学习、被教育的,而不是自愿地学习、自愿地接受教育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尽管我们在制订教育规划纲要时一再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幼儿园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初中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到了高中就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志向。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的高中生没有志向、学习没有兴趣,不知道要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没有志向的人很难成才,历史上杰出的人才都是从小就有一定的志向和兴趣爱好的。
应该说,我国的基础教育重视打好基础,学生的水平有高原但没有高峰,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专业志向。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如果还没有兴趣和爱好的话就要为之担忧——他将来可能会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成为一个平庸的人。所以,现在我们提倡要把教育权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选择。现在的高考改革,就是要引导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给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条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3
教书育人在细微处
学生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但也是很脆弱的,情绪容易变化,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所以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运用教育艺术和智慧来引导学生,化解学生的困惑,鼓励学生的积极情绪。
当前,我们都在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修养。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现在国外各个国家也都在研究核心修养,其中特别强调的是社会情绪。所谓社会情绪就是有没有合作的精神、有没有社会责任感、能不能和别人沟通、能不能有交往的能力。这种社会情绪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这种社会情绪要从幼儿园开始培养。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我们特别需要强调这一点,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由于父母溺爱养成了自我中心、容不得别人、不能理解别人的特点。在这种社会情绪的影响下,将来他怎么能成功,怎么能成为一个创新的人才?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自我为中心的学生,不理解别人、不尊重别人,那么将来怎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天宫二号”的升空,是无数的人共同合作、无数人相互配合的结果。所以世界上各个国家就核心素养来讲,非常强调社会情绪的养成。
4
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在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上,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学习需要学生开动脑筋,更需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养成尊重他人、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所谓的活动教育,主要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动手操作就叫活动教育。动手的过程一定伴随着脑力活动,即调动学生的思维。现在我们经常讲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据我观察,所谓的课堂小组讨论,一般都是五六个孩子一起讨论,总是少数几个孩子非常积极,而其他几个孩子并不积极,站在一边不发言。因此,要回答“什么是好课”的问题,我认为老师如果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那么45分钟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也是一堂好课。只要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一堂好课,不一定所有的课都要进行小组讨论。
基于项目的学习,特别是高中生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通过项目让学生去探索、去搜集资料、去学习、去动脑筋。以一个美国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学习历史课的项目学习为例,这门课讲授1884到1994一百年的世界历史,老师布置的作业是:(1)为这100年设计一个历史年表;(2)给反映这段历史的某部电影做一个评论;(3)对反映这段历史的某本书写一段书评;(4)选一个事件来进行描写,比如鸦片战争;(5)访问一位历史人物;(6)为你崇拜的历史人物写一段颂词,如果他已经去世就试着为他撰写一份讣告,等等。作业在两个月内完成。这是真正的项目学习,这样的学习,不是让学生记住哪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而是对整个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是一种基于项目的学习。
还有一种STEAM课程。S是科学,T技术,E工程,M是数学,现在又增加了一个A,A就是艺术。要求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相融合,成为一个新的课程,现在有些国家正在推广。这种课程就要求学生必须动脑筋。我2015年芬兰访问时,参观了一个培养小学教师的教育学院,在他们的实验室里,有木工、刺绣、缝纫等这些手工业制作,他们培养小学老师学会这种精工技术。芬兰的教育为什么创造性那么高,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通过这种简单的、普通的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知识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要掉队。因此,作为一名以成为教育家为目标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教育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是至关重要的,文化修养提高了、品味提高了,境界提高了,就会对教育有悟性、生智慧,就能够创造出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
(本文来源于海淀教科研丛书《温馨的师德》,现代教育出版社,原文刊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11月第18卷第6期,有删改)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