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海淀,开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智能时代——敬德书院中医药文化课程开班

时间:2024-11-22 浏览:113

图片


AI时代的到来,让传统中医文化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传统中医不仅仅代表着过去中国医药的发展成就,也被寄予能够在未来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与科技手段制造出更多的希望和精彩!


2024年11月12日下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中医药文化》课程首讲在海淀区教科院敬德书院笠僧堂内举行。来自海淀区30余所学校的近50位中小学教师参训。书院邀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王丽婷作为首讲授课专家。


图片

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  燕海霞


海淀区教科院副院长燕海霞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她在讲话中指出,中医药文化的精髓迄今仍在为我国国民所用,它的传统精神早已沁润到每位中国人的生命之中。我们要落实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的政策要求,如何用研究出的规律,提炼出的经验,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和教学课堂,是我们目前最为紧迫的任务。此外,课题研究需要我们进一步体系化、结构化,全面统筹、系统规划,逐步落实,内部转化成教育教学可用的丰富资源,才能走得深远。她谈到:教育的价值是任何人、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学习中医文化,所思所想,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孩子、教师、家庭有所指导。另外,中医药文化教育需要兼顾五育融合与科技融合,通过意识渗透,惠及到海淀师生。总之,我们要发挥“大医精诚”的仁爱精神,共同将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承续弘扬到校园之中。


图片

海淀区教科院敬德书院  高丹老师


海淀区教科院敬德书院高丹老师作为课程班主任、以及海淀中小学中医药文化区级群体课题的负责人,带领大家回顾了海淀教育近十年来,关于中医药文化教育从无到有、从片面到系统、从浅层到深入的研究过程。她介绍到,本次课程学员多为研习中医药文化教育多年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有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与中医教育坚定的信念,带着这份信念与坚持,他们在海淀课堂上深耕多年,一直坚守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阵地,此次共学,可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图片

青龙桥青少年活动中心  闫立春老师


课题成员校青龙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闫立春老师作为代表发言,她将《以中医药为载体 教科研为抓手 五彩素养课程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汇报内容,为各位学员分享了该中心的研究成果。如在课程设计中,他们总结出中医药课程的“八步设计法”。该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程设计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灵活性,各个步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提升课程设计实施整体质量。通过中医药、心理健康、中医刮痧特色疗法、古琴、茶艺学习和教研等活动,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丰富,教学理论水平和方法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大大加强,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和课程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研究员、高级工程师  王丽婷


由清华大学王丽婷老师为大家作课程讲授。王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学术研究历程,怎样通过现代科技研究中医,是她近年来研究思考的主要方向。她讲到,从人脸识别活体检测研究过程中注意到人的皮肤、脉搏、舌象变化反应身体变化等诸多现象受到启发,认为未来的中医研究应该与现代科技结合! 


中医注重系统观,比如舌象就是人体复杂系统的观测窗口。王老师首先从中医的入门理论“三阴三阳”讲起,用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很快打开了学员认识中医的大门。她讲到:阳和阴是一种状态。三阴三阳可以对应:先天的力量与自然最贴近的状态;后天的补给状态;内在情志的状态。就如同人的身体,从皮肤外表到呼吸消化系统再到五脏六腑……


此外,王老师对基础教育问题也十分关注。她认为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培养。现代教育的问题指向应该是——如何激发出孩子的生机?好的生机状态应该是生机勃勃的状态:自在的、放松的、充盈的、有动力做一件事。做的时候,内心充盈,放松,并不觉得苦,也不觉得是负担。围绕“生机观”的三重境界——自觉、觉他、众觉。王老师从自己的亲身教育经历受到启发,认为人的生机观是由自我觉察开始的,然后从觉他中感知反馈,最后实现众觉的一种成人达己、成己为人的思想境界……


总之,此次课程在王老师多角度的阐发下,老师们领略到的不仅是就中医论中医,而是站在中医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关联的视角,看到更深层次的人的精神世界与教育法则。老师们课后纷纷表示,王老师的讲座另辟蹊径、新颖独特、见解独到,为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发与解决问题的思路,给予大家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发挥中医药文化的教育特色,树立了一定的信念与信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