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净月:追寻本心 求其放心 ——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20 浏览:114

图片

肖净月


编者按

2024年5月9日,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挖掘海淀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智慧,增强海淀区学校、教师和家庭教育辅导能力,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万泉小学教育集团协办的“孟母三迁与家校共育”春季会讲在敬德书院召开。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肖净月副校长的发言主题是 “追寻本心 求其放心——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实践探索,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探寻“本心”的思考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如果说“本心”是善良、是正义等品质,是友善、是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念,那么教育者、家长、社会的“本心”是什么?应该是遵循素质教育理念和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践行“本心”的做法



(一)举全校之合力进行三年实践


(1)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2021年12月,学校申请家校协同专业委员会重点课题,开题论证后,学校项目式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整体工作,2024年1月已结题。

 

图片


三年来,学校构建支持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的德育体系框架,在项目制落实学校育人工作过程中,明确分工和职责,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学习教育政策和先进教育理念,创设舆论环境,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激活成长动力,满足发展支撑,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

 

学校通过直接连结、课程连结、活动连结等多种连结方式,在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中、在双向互动中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良性互动。

 

三年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果经过整体总结梳理后,我们已提交申请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2)项目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

 

学校以课题为依托,自2021年开始项目式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整体工作。

 

项目分为五个组,有协同育人能力提升的家访、家长工作坊、家长会及会后活动设计、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教师工作坊、组织管理及机制研究。参加项目的老师均来自于一线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五个项目组各自组成团队,在实践、探究、研讨中不断梳理总结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按学校整体德育计划,每周班主任集体备课,每月全校班主任会介绍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图片


(3)技术赋能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


学校金牌班主任团队秉承“应用为王”理念,倾力研发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一站式”智慧解决方案,开发“家和校通”小程序,按需响应,有问必答,减少家校沟通中的信息壁垒,提高沟通效率,信息沟通安全,在良性双向互动中促进“家和”“校通”,共育学生成长。

 


(二)聚团队之优势完成成果梳理


2017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德育主题论坛,2019年有七个分论坛,其中之一是家校共育;2022年,《真诚助沟通 信任助成长》整个论坛都在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的经验分享。

 

其中一项重点内容是家访,针对家访,前期有全校会培训,比如为什么要家访,家访要干什么,要了解什么,反馈什么,要探讨什么,可以给家长推荐哪些资源,提供什么支持等等,让全体老师知道家访的目标、主要内容。同时,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会提供相应的家访指导语。过程中有实施,后面有梳理总结和经验分享。老师们通过家访赢得主动、赢得优势,把自己教育上的理性认知传递给家长,在进退之间把握教育主动权。成长支持中心通过梳理心理健康防护手册,请专家做专题讲座,通过体验式工作坊等活动可以系统地给老师做一些专业指导。


图片

 

家长会及会后活动设计组设计实施了初中三年、六个学期的家长会及会后相关活动,申报的区教科院课题已结题,在全校班主任会上分享,学校推送了微信宣传,项目负责老师还被请到其他学校去做交流。让成长中的班主任在交流中由整理“工作体系”到分享“经验体系”,最后形成“思想体系”的路径,促进班主任家庭教育辅导能力提升。

 

2023年,北京市教科院副院长带队来学校做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调研,对学校德育工作给予认可。我代表学校在区教科院组织召开的紫禁杯班主任工作坊交流会上,做了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发言。

 

图片



(三)凝个人之智慧进行案例分享


三年来,关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已申报多个区级课题,老师们写的文章在《班主任》《中国教育学刊》《现代教育报》等期刊上发表。今年3月,区德育科征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文章,学校提交21篇文章。

 

2023年,北京市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名单公示,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有6位班主会位列其中,2024年,有一位班主任荣获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特等奖。这些老师们在班主任团队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年来,校长率先垂范,开启新生入学家庭教育第一课。每年新生报到前,在录取通知书里就会收到校长的亲笔信,许多家长和孩子共读这封信。在5月6号刚刚结束的初三一模后的家长会上,其中一部分内容是给家长关于如何与孩子“合作”的具体建议。

 

在家长会设计及会后活动实施项目组人人有案例,人人能分享,人人有成果,项目组将案例梳理为关系融洽篇、人格发展篇以及学业发展篇。班主任集体备课是进行实验德育工作机制的一个内容。新初一一位班主任创设“成长的竹迹”微信公众号,分享家长案例,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教育方法;开设“竹子书屋”,把自己的藏书借给学生和家长们阅读,活动开展两个月,学生家长共借阅78本。其中一位负责并深度参与学校特色课程之一博物馆课程的老师,2023年度周末几乎全学年无休。目前为止开展了60多期活动,校内请专家讲座,学习、研讨,校外走进博物馆,来到户外开展实践活动,设置亲子互动内容,邀请家长参与活动设计及亲子活动,让学生了解家长,让家长“认识”孩子。

 

育人工作者们在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系统中成长成熟,强大教育者、家长的“本心”,找回培养学生的“本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三、追寻“本心”的愿景


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多元育人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开无边界课堂,在体验中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优化学业选择和职业方向,引导将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相结合。

 

学校所做的努力是希望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会学习,课堂上专注投入,操场上生龙活虎,活动时积极参与,体验时争先恐后;在家庭中,孩子们健康生活,主动并且善于和家长沟通,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孝亲敬长、做事认真、踏实勤勉;作为教育者,希望能看到多年以后学生的成长、未来的发展,有文化基础,有责任担当,能自主发展。正因为如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回归本心,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提升育人能力,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发掘并培养孩子的本心,帮助孩子成长,创建支持孩子成长的良好氛围、良好环境,共同培养好孩子、好学生,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图片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