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名师 | 走进没有天花板的教室,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

时间:2024-09-29 浏览:20

幼儿对大自然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普遍乐意与万物交流、与自然对话,那么幼儿园应当如何科学支持和引导幼儿亲近自然呢?



图片



(成勇园长)



创设自然环境  启发孩子观察和探究

“环境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级里的自然角,是离幼儿最近的自然环境。生长中的植物与动物,无时无刻都在展现生命的活力与美感。它们不仅是幼儿观察的对象、呵护的对象,更是幼儿成长中朝夕相伴的伙伴。幼儿园的户外环境有花草树木,给幼儿以自由的时间和自主的权利,这自然的环境就是幼儿游戏的乐园。所以关注幼儿生活的空间,重视幼儿生活中自然环境的建设,是促进幼儿与自然联结的关键。


大自然就是一个天然的活动教室,随季节和时令的变化。春天,幼儿园里的玉兰花、连翘等各种花都陆续开放,孩子通过持续观察和记录,自然而然了解到了不同花朵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开放时间和顺序。每种植物开花的方式也不同。秋天,植物果实成熟了,孩子们听见幼儿园的紫藤树下传来“啪啪啪”的声音,地上多出来很多黑黑的像棋子一样圆溜溜的东西,通过观察和寻找,发现了它们都是从紫藤树廊架上的“豆荚”里蹦出来的紫藤树的种子——原来,这就是我们从绘本上看到的那种“会爆炸的种子”呀!孩子们在兴奋之余,自然而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紫藤树的种子是怎么爆炸的呢?它们是怎么从豆荚里蹦出来的呢?除了“会爆炸的种子”,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种子呢?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引发孩子们一系列的探究和观察活动。



开展融合的感官体验  获得新的自然成长

视觉感官是我们最频繁使用的感官,在创设视觉探索区时,我们结合自然季节特点,把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带到环境中,通过整体欣赏、细节观察、对比等方式感知自然的多样性。在丰收季节,各种丰收的自然物有艺术性地摆放呈现,大小各异、颜色不同的南瓜、萝卜、红薯等,秋季特有的干稻草、成熟芦苇,成为视觉探索区的特色,是浓缩的大自然印象。


视觉探索区的自然游戏深受孩子们喜欢。树叶对对碰、花朵找朋友、建构石头塔、自然物连线等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亲身体验中收获了多方面的经验。


听觉感官是远距离感官,无需与物体直接接触,便能感知到声音。自然的声音无处不在,却又容易被我们忽视,听而不闻。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寻找声音,风声、雨声、水滴声、鸟叫声、嗡嗡声都在哪里?孩子们将他们的发现记录呈现在环境创设中,认识到幼儿园里的自然声音是美妙且多元的。


为此我们投放了竹筒、树枝、贝壳、海螺、豆子、水等自然物,和各种瓶子、扇子、木棍等辅助材料,孩子们用这些材料制造、模拟自然的声音。在体验中,孩子们把海螺放在耳边,听到了“海浪”的声音;把豆子放在篮筐里摇晃,听到了下雨的声音;敲击不同长短的竹筒和石头,发出或清脆或沉闷的叮咚声;水也是有声音的,水滴落下和水流动的声音也不一样……孩子们在声音探索区玩得不亦乐乎。


触觉感官是近距离感官,创设触觉探索区时,容纳了尽可能多样质地的自然物。苍耳、松塔、板栗等许多果实和种子隐藏在触摸盒中,孩子们通过触摸感受自然物的软硬、粗糙、大小、温度、尖锐等。脸上洋溢着期待、好奇和未知,兴趣和乐趣都一览无余。我们将自然物粘贴、制作成触摸板,孩子们可以随时触摸获得感受。触摸盒中装有不同湿度的泥土,干燥的、湿润的、潮湿的和淤泥的,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脏脏游戏。小手在土壤触摸盒摸摸抓抓,感知不同含水量的土壤的触觉变化。


自然是有味道的,嗅觉体验往往被我们忽视。为了调动孩子们的嗅觉感知,自然环境中布置了薄荷、碰碰香、迷迭香、百里香等气味植物,孩子们凑过去就能闻到不同的气味。


除了老师们提供的气味植物,孩子们也是积极主动的环境创设者,他们带来自己发现的有气味的植物,放在嗅觉体验区。有些自然物的气味是“隐藏”起来的,比如:松枝、树皮等,需要揉搓才会散发出各自的气味。在探索这些自然气味时,孩子们格外专注,愿意试着用具体的语言表达抽象的气味,用有形描述无形。


在自然体验中,感官不会孤立存在,感官是协同的,由各个感官的感受综合形成全面、整体的体验,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像一个松果,我们被它椭圆、开裂的外形吸引,握在手中,轻盈、坚硬又扎手,散发的松脂味往往令人愉悦舒心,可能还会有食用松子的憧憬。感官帮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外在事物,获得关于它们的信息,是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鼓励孩子使用身体感官在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然体验。



为大树画像  感知生命历程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里说“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引导幼儿去发现自然之美,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不同的感官,从不同的维度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让“习以为常”的自然重新变得新鲜。另一方面要用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来表征呈现自然之美。

户外自然写生的活动在幼儿园并不少见,画像的前提是全面地观察。桃树的树枝是黑色的,顶端冒出的嫩芽是绿色的。地上捡到的树枝和依然长在树上的树枝摸起来的手感不一样,如果树皮摸起来凉凉的,有点湿润,说明这棵桃树还很“年轻”。把脸贴到了树干上,可以闻到木头的味道。基于幼儿的分享可知,多感官的直接观察是幼儿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


观察中,有的幼儿对树干的围度产生了兴趣,便尝试测量树干有多粗。他们发现,悬铃木的树干很粗,要两个小朋友合抱才能围过来,而银杏树干就细了很多,一个小朋友张开手臂就能环抱。渐渐地,幼儿与“树朋友”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他们将发现和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不同的颜色、不同的线条、不同的符号,汇成了丰富的大树画像。从早春到仲夏,当教师把一张一张大树画像摆在一起时,幼儿惊喜地发现这些记录竟然包含了大树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等一系列重要的生命阶段。


为大树画像并非单纯的美术写生,而是在幼儿充分观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建构出对“树朋友”立体形象的认识。

组织自然游戏,让幼儿享受游戏的快乐。


大自然是最好的游戏场,我们会经常利用自然之物“小松鼠藏花生”,把幼儿带到户外一片自然野趣的区域,小朋友变身为小松鼠。每只小松鼠有5颗花生,要在冬天来临之前藏在这片自然区域当中不同的地方作为过冬的食物储备。藏好后回到老师身边集合,等到深冬来临天寒地冻,各处都找不到食物的时候,小松鼠们就要出发去把分散在各处的储备食物找回来填饱肚子。然而这个时候,经常会有记性不好的小朋友记不起来之前把花生藏在了哪里,只找回来了4颗、3颗甚至更少的花生。那些被遗忘在大自然中的花生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条件适宜的时候,就有可能生根发芽,生长成为一棵新的植物。这些游戏都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于自然的兴趣。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