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敏:庆丰年,品秋韵,一个丰收节活动带来劳动育人新思考

时间:2024-09-23 浏览:24

张秋敏(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校长)

图片

(张秋敏校长与学生在一起)


编者按


9月2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由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教育学会科技体育专业委员会协办,海淀区教育学会支持的“秋韵 丰年——发挥劳育综合育人功能 培育新时代好少年交流研讨会”举办。会上,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校长张秋敏以“秋韵悠远 雅颂丰年 劳动润心 筑梦田园”为题,分享学校“秋韵 丰年”丰收节活动的思考。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秋分将至,进修附小以“秋韵·丰年”为主题,召开丰收节活动。学校以丰收节为切入口,统筹开展了劳动教育工作,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思考和实践。


学校以办学目标为引领,创办“有生命、有色彩、有故事”的师生成长乐园,践行“生生进,时时修”的校训,在劳动教育中落实“有生命、有色彩、有故事”的育人策略。学校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开齐开足开好劳动课,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实验教学、课后服务,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渗透,贯通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学校还指导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常态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充分挖掘和应用社会单位的劳动教育资源,组织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丰富的劳动实践课程。



落实三个关键问题


1

  建设劳动课程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图片


学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具有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品质,培养学生坚定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在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为最终的劳动精神,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学校确定劳动课程总体目标,即在劳动课程学习中,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图片


细化到各学段具体目标则分为三类,即低学段(1-2年级),自己的事情努力做,家里的事情学着做,团队的事情一起做;中学段(3-4年级),自己的事情认真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团队的事情主动做;高学段(5-6年级),自己的事情做到位,家庭的事情成习惯,团队的事情显特色。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学校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融合,形成学校的“进·修”课程体系:


图片


其中,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国家必修课程以及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拓展(校本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夯实学生的共同基础;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国家、校本等各级选修课程(包含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面向分层分类学生,重在发现及挖掘学生的潜能;研究课程,主要包括荣誉课程,为满足对未来某发展方向要求较高的学生,重在拓展学生的发展潜能,面向学生个体,课程目标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此基础上,学校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中呈现的三大领域十大任务群为依据,形成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劳育课程体系。


图片


本着开足开齐开好的原则,“基础”课程着重于基本劳动能力的培养,主要落实在学生劳动自理和自觉方面。“拓展”课程是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和工具使用的基础上的进阶,主要落实在自爱方面。“研究”课程是学生拥有了更高阶的能力后的自我发展和提升,主要落实在自主选择和进步方面。 


图片


在实施途径上,学校除了开设每周1节的劳动课外,主要采取三种方式推进劳动教育。 


一是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学校开设专门的劳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劳动品质。例如,在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亲自动手实践,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此外,学校还开展日常劳动,如班级卫生、校园绿化等,以及主题活动,如劳动节、植树节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


二是项目式学习。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来构建知识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班级通过调查,制定自己的小课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开展郁金香项目、玉米种植项目、棉花项目组,土培大蒜和水培大蒜的区别与变化等实践活动。


三是家校社共育。首先,学校与家庭共同合作,树立学生的劳动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其次,学校与社区共同合作,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


在课程评价上,学校在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理想的评价者的基础上,拓展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评价的角度与路径。从理解的角度评价课程标准,从育人的角度评价课程目标,从对话的角度评价课程内容,从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实施,从反思的角度评价课程绩效,形成劳育课程评价量规。


图片


学校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劳动项目,采用师评、互评、自评等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图片


2

  发挥学校主阵地功能 


我们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利用好校园空间,操场、厅廊、专业教室、班级,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3

  强化实践体验,价值观引领 


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劳动教育活动。学生们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需要要付出辛苦与汗水,才能收获相应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引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懂得尊重他人付出的道理。


图片


创新路径,落实三个“着力点”


劳动教育时时可做、处处可为,校校都可有特色,要因地制宜、基于校情设计创新路径,我们围绕三个着力点开展教育。


1

  指导好日常生活劳动 


(1)一至六年级劳动任务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详细的劳动任务表,如低年级学生负责整理个人物品、简单家务,高年级则涉及更复杂的家务管理、烹饪基础等。


(2)寒暑假劳动作业: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劳动作业,如假期小种植、家庭财务小管家、家庭环保项目等,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实践。


(3)网上“舌尖上的美食”展示: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制作的美食,既锻炼了烹饪技能,又增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分享。


(4)学校开设烹饪社团,传授学生烹饪技法,鼓励学生回家后给父母做丰盛的晚餐。


(5)开展重要节日庆祝活动,如在腊八节开展“蒜你最聪明”腊八节庆祝活动,学生泡腊八蒜、种蒜比赛等。


2

  建立学校自然学园 


学校建立自然学园,通过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天性。教师们拓展学生学习、体验、感受的过程,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使其懂得珍惜劳动成果来之不易的道理,崇尚劳动。


一是建设校内百草园。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学校规划校园生态种植。各年级都有种植箱,开展种植活动,譬如开展中草药植物社团活动,开展中草药传统文化的学习,开展一米菜园社团活动等。


二是建立校外农耕园。学校建立260平米种植基地,统筹安排各年级参与到四季的农耕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播种、养护、收获的辛苦与喜悦。


图片


3

  创新开展服务型劳动 


学校拓宽社会实践服务基地,组织学生走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水北调团城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李大钊烈士纪念馆、香山革命博物馆等地,转变角色,由学习者转变为讲解员,进行志愿讲解服务。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特色课程


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探索实践,师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认识。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加强劳动教育,探索榜样示范引领,在组织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走进校园方面实施新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课程。


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劳动特色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推动学校特色发展,鼓励师生聚焦培养目标,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持续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育人体系。


学校将进一步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课程综合化与综合学习,深入探索跨学科学习有效策略。同时,学校也将加强劳动教育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加强跨学科主题的统筹,促进学科间的合作,指导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形成成果。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海教思维”)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