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钟跃:做打动人心的书法老师
作者:郑钟跃(海淀区民族小学)
郑钟跃
2016年,我从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便来到海淀区民族小学任教。数年来,民族小学深厚的历史积淀、积极进取的领导团队、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一直哺育着我的成长,让我在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课程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学校墨韵堂参观学生书法展示时提到:“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要在中小学中大力开展书法教育。”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性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成教化,助人伦”方面有着独特的意义。在教育教学中,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践行马万成校长“学做人师”的号召,不将书法局限于写字、识字的技能训练,而是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注重学生书艺、书德的培养。依托民小得天独厚的校本资源,开发特色教学课程。
课堂上,我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范本,让学生从基本用笔到结构取势、章法布局,循序渐进地学习软笔书写技法。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构建“技法训练+文化熏陶+创意实践”的课堂模式,三者之间比例大致为5:3:2,力求以技法训练为中心,融合相关学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设置“课前五分钟”鼓励学生登台演讲,或讲述书家故事,领略名士风流;或带领大家走进故宫武英殿、国家博物馆,赏析历代法书碑帖。“凡解一字,便是作一部中国文化史”,教师讲授范字时以“识篆习楷”为导入,渗透字源字理知识,引导学生感知汉字和书法的魅力。学生临摹的碑帖、创作书写的内容多选自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儒家经典、诗词格律、诗文赏析,让书法形式美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同时,课堂之余我带领学生书写校园匾额,创作民小八景诗歌书画,书写节气节日作品。在技法训练的基础之上,整合教材集字练习开展书法创意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以美的眼光欣赏书法、参与创作实践、获得审美感受,例如:秋日落英缤纷,满地金黄,捡一片银杏叶“墨趣书秋叶”,让学生在书写中感知生活,书写美,创造美。努力让书法真正走进学生生活,让孩子们写书法、用书法、爱书法。
构建城市新型学校,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掘家长及社会资源。在书法教学中,我们开设家长课堂,增加家校双向互动,为学生营造良好家庭环境。2020年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我创设公众号“字理行间”,发布原创内容一百余篇,并在学校微信平台开设“居家习字”栏目,为民小学生、家长居家学习提供服务,得到家长、学生的充分肯定。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学生2018年至今共有60余人次在市区各级书法比赛中屡获佳绩。
为了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依托学校平台及家长资源,我带领学生定期开展校内外书法主题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博物馆 “翰墨中国——全国书法作品大展”;前往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开展“神奇的汉字”书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讲解、观看视频、动手制作、知识竞赛、自主探究等丰富多元的活动方式,整合多学科内容,促进学生对于汉字、书法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探秘汉字发展的知识,传承中华典籍文化。
每年春天海棠花开,学校都会在古色古香的立人书院内举办“海棠雅集”书法笔会活动,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众多书法名家走进校园,同师生、家长挥毫泼墨,让全校师生得以领略当代书法名家的风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老师、家长们或轻声细语地分享自己的感受,或驻足品味细细观赏一笔一划的起承转合,可谓是一场民小书法学习交流的盛会。孩子们则依托经典,心追手摹,虽是稚气未脱,却张弛有度,落落大方,以遒劲的点画线条书写校园,展望未来,传承民族文化基因。
学做人师,让我的课堂更能打动人心,让我的课堂更具“立德树人”的高度。家校互动,让我和家长、学生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生,一起进步。每年六年级毕业,我们都会为孩子们举办书法毕业展。看着孩子们的每一幅作品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活泼可爱、鲜活跳动的生命,虽稚气未脱,但笔墨黑白之间挥洒的是对中华文脉的传承。
在孩子们的毕业感言中,我更是看到懵懂的小朋友渐渐感受到了书法文化的乐趣,既有成就感也有使命感。成就感来于学生的进步,使命感来于学生和家长共同的期待。他们有的说:书法有意义,而且有意思;还有的说:我从书法中学到了坚持不懈的道理,这是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有的说:书法使我静下来,能够静心写字;还有的说:书法改变了我的性格,增强了我的毅力等等,对书法的热爱跃然纸上,书法带给了孩子们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动力资源、能量之库、成功之本。这需要我用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位学生负责,不只在于教,更在于学,学着让自己也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我想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想做的,并想做好的。我想用心去打动我的学生,当能打动人心的老师。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