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教师 | 从“艺境”到意境!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如何“因地制宜”上好现场课?

时间:2024-09-20 浏览:27

图片

(牛胜南老师)


小学生是优秀文化艺术的继承者、弘扬者。美术馆、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独特而宝贵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学习手段。在美术馆、博物馆里,学生既可以接受经典文化艺术的陶冶,还可以感受多元文化的丰富多彩,拓展知识视野的同时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艺境”美术就是整合美术馆、博物馆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成为校园教育的有利补充。到美术馆、博物馆里开展现场课研究,是美术教育革新的具体体现,展现了美术教育的新样态。但是,学生的情况不同,美术馆、博物馆的类型和特点各有不同,美术馆现场课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挖掘美术馆资源,突出不同美术馆的特色和长处,创设美术馆学习情境,丰富学生体验,优化美术馆现场课的实施。


图片

校园美术馆:

结合学校特色,贴近学生生活


不同于校外美术馆,校园美术馆与美术课堂对接更加的方便,考虑的因素相对简单。校园美术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和艺术特色,作品大多来源于学生创作,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研究学习比较方便,展品和布局可以根据美术馆现场课的需求部分改造和调整,没有很多的条条框框,可以给老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校园美术馆的优势,突出特色,优化美术馆课堂情境,增加课堂的体验性和实践性,收获丰厚的学习成果。


学校的校园美术馆中充分体现了儿童多媒体创意的风格,美术馆中收藏了很多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奇思妙想创意的作品。于是我结合校本课程《酸奶盒变形记》开展校园美术馆现场课研究。课前对学生变废为美改造的兴趣和学生的改造的困难进行了预测,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学生面临的困难,在美术馆教学中结合学生需求和美术馆资源更好地制定艺术实践活动方案,有的放矢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经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材料的美感和变废为美技法上有难度,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学习单,针对变废为美作品的美感和变废为美的技法两方面开展研究学习。学生在校园美术馆参观学校特色的变废为美作品,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欣赏和分析不同材料独特的颜色、肌理、质感、触感等,感受材料分解重构后的神奇变化,体验运用酸奶盒来创新艺术实践。



图片

图片


学生在学习单任务驱动下参观校园美术馆


图片

学生在校园美术馆开展艺术实践


校园美术馆还可以更好地支持孩子们多样的艺术实践,这是校园美术馆独特的优点。针对《酸奶盒变形记》一课,教师们在校园美术馆中为学生创设了艺术实践区域。学生席地而坐,分组实践,运用校园生活中最接地气的材料——酸奶盒来进行艺术创作。学生从校园美术馆作品中感悟材质之美,总结创作方法,最终又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变成了美术馆的一件展品,用自己的创意为校园美术馆增添了新的作品,可谓得于美术馆又展于美术馆。


专题性博物馆:

 强调育人功能,感悟工匠精神


美术馆、博物馆按类型分还有瓷器博物馆、皮影博物馆、景泰蓝博物馆等这些专题性美术馆、博物馆,这些博物馆聚焦一项传统工艺,从历史文化、制作工艺、演变历程、地域特色等角度全面、深入地展示这门手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景泰蓝》一课,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在实施这类博物馆现场课时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


景泰蓝博物馆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工艺的传承,更是通过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内涵。沉浸在上千件景泰蓝作品的艺术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感知景泰蓝独特的形式之美固然重要,但无数次打磨、烧制、填釉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工匠们的汗水和心血,也见证了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坚守。学习活动中我们邀请了景泰蓝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带学生观看了景泰蓝工匠师父们分工制作的过程。学生不禁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内心充满了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对这门制作工艺的敬佩和热爱,增进了文化理解的同时也为之后饱含情感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图片

学生到景泰蓝制作车间参观学习

   

景泰蓝博物馆有景泰蓝作品两千多件,在甄选课堂研究作品时,教师要考虑到哪些作品更具代表性,对学生更有启发性,更具有时代意义,最终精挑细选出两件景泰蓝作品作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分别是《盛世欢歌》和《和平尊》。


图片

老师引导学生重点欣赏探究《盛世欢歌》和《和平尊》


《和平尊》是为喜迎祖国六十年华诞的献礼作品,造型各异、色彩多变的和平鸽、吉祥花和百鸟纹交相辉映,烘托和平、和谐、祥和的鲜明主题。这两件作品既体现了景泰蓝的价值,更是通过这两件有代表性的作品感受既要对传统尊重与传承,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探索创新,只有“守正创新”才能使景泰蓝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综合类博物馆:

架构知识框架 结合历史赏析


综合类博物馆综合展示了自然资源、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方方面面内容,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窗口,在《国韵风尚》单元学习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探寻中国元素,可以说是大海捞针,没有办法聚焦到某一类型的艺术形式,如何利用好博物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既感受到泱泱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厚又能够开展系统高效的研究学习,我们在开展教学时关注到两个方面。


图片

学生分组在国家博物馆对不同时代的服装进行研究汇报


一是信息赋能梳理知识,架构知识框架。在单元第一课《中国元素的设计》时,我们带领学生走进国家博物馆古代馆,沿着中国历史的脉络,欣赏探寻中国元素,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历史进程中有太多的文化瑰宝,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美术、历史、科学等。为了让学生能够建构知识框架,系统的学习研究,我们借助IPAD智慧笔记的形式,让学生以中国元素为思维导图的起点,运用智慧笔记一边拍照一边记录。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形成系统的中国元素思维框架,全面深入的理解中国元素。


二是放入历史背景中赏析作品。依据综合类美术馆中很多作品的展览会沿着历史的脉络展示,观者可以清楚的欣赏感悟到不同时期独有的艺术特征这一特点,在《中华风尚》单元课堂实施时,我们聚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服装展,学生分组研究不同时代的服装特点,并将服装放入时代背景下,了解服饰不仅是衣服、饰品更是社会文化和时代审美的表现。学生在学习单的问题驱动下,结合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审美特点进行研究和汇报。


在研究中国服饰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纵观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历程,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服饰都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本时代的礼法、文化和民族等时代因素不断创新,体会到中国服饰文化的包容性和创新性,为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的设计意识奠定基础。这种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关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来源:海教思维公众号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