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山河立传——《万山红遍》名画鉴赏

时间:2023-04-28 浏览:2365

为祖国山河立传——《万山红遍》名画鉴赏 



—— 问题关注 ——


1. 《万山红遍》的创作背景


2. 《万山红遍》的意境之美


3.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4.为祖国山河立传

图片

赏读作品全貌 感受作品内涵

图片


李可染的七幅《万山红遍》


图片

l 第一幅:1962年创作,右上角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现私人收藏。


图片

l 第二幅1963年创作,右上角题款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李可染将它捐赠给中国美术馆收藏。


图片

l 第三幅:1964年,用内库朱砂创作小幅作品,现藏李可染家中,曾经多次出版。


图片

l 第四幅:1964年,用内库朱砂创作的小幅作品,现私人收藏。


图片

l 第五幅:1964年,用内库朱砂创作的大幅画作,藏于北京画院。


图片

l 第六福:1964年,用内库朱砂创作的大幅画作,现私人收藏。


图片

l 第七幅:1964年,应荣宝斋邀请,为建国15周年国庆画的一件大幅作品,右上角题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四建国十五周年大庆,可染写毛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现藏北京荣宝斋。


作品名称:《万山红遍 》纸本设色作者:李可染创作年代:1962——1964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


画面描述内容:


以1964年创作的第六幅《万山红遍》为例,李可染描绘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写生中对自然本身的关注,在这里表现为对创作意象的关注。近景的树木按大小层层推进,中景是雄强的主峰,左侧远处的重重山峰构成了一种深远感。红色为主调,强调“遍”“满”。风格浓艳、静穆。浓烈的色彩,严谨的构图,充分表现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一动人心弦的诗意,体现着艺术家炽热深沉的情怀。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片

知识探究

图片


图片

作者:李可染


图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是我国20世纪影响深远的艺术大家,其作品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他不仅擅长山水,而且画牛也很有特色。他的作品既体现了传统功力与文化修养,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在继承传统、深入生活的基础上,他积极地对中国画进行革新实践,尤其以积墨手法表现逆光,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时代的新生命。李可染先生始终怀抱着历史使命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全身心投入创作。


图片

1.《万山红遍 》的创作背景


1925年秋,32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奔涌不息的湘江和对岸岳麓山上大片的枫叶,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上世纪60年代初,画家李可染取毛泽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词意,创作了现代中国山水画《万山红遍》。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发布了“艺术服务革命,艺术服务广大群众”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讲话。在这样的时代巨变中,李可染写出了著名的《论中国画的改造》,他在文章中阐述:“由于中国画脱离了人民已有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现在要把它加以改造,归还给人民,达到为人民服务的效果……”李可染分析了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憾,赞扬了新的时代给中国画发展带来的机遇,使得对中国画的改造既保留优秀的传统又能够跟上时代的节拍。李可染说:“毛主席的诗词,是意境很深的,虽然是写景,但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这里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的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这些理解,展示了李可染当时对山水画创作的高度认识,时至今日对中国画创作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和文化价值。


直面时代,让中国画重获生命力。李可染找到的突破口,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在学习黄宾虹的“积墨法”的同时,把西方绘画“用光”的技法引入到中国画里,成为中国新山水画的一座高峰。李可染说:“有人认为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而我从东方,看到了曙光。”


图片

2.《万山红遍》的意境之美


什么是意境?李可染先生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诗的境界。”满幅构图,气势逼人:


图片


在构图上,呈现出李家山水中典型的“丰碑式构图”和“门板式构图”,又巧妙构成了“两度半空间”。传统山水画里,画面上下总会留出很大空白;然而李可染偏偏截掉了峰峦和坡脚,采用了不留余地的满幅构图。这样,就迫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产生如同仰望纪念碑一般的震撼感。此外,可染先生还刻意减弱透视,强化了平面感:画面主景的七八层山几乎被压缩到同一个平面,像门板一样垂直地堵在观众面前。如此,通过丰碑式和门板式构图,山体造型的视觉冲击力被极大地强化,更凸显群山之气势撼人。


色彩浓烈,动人心弦:


图片


画家以浓重强烈的朱砂红色为主色调,给人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震撼的视觉冲击力。浓郁的色彩表现出祖国山河雄浑的意境和劲拔的气势,营造张扬、奔放、热烈的爱国情怀。画面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待墨色表达充分以后,再敷以朱砂,并与朱膘、赭石等色呼应。李可染在吸收和消化了“积墨法”的精髓之处后,将之演变成“积色法”,并结合西方绘画中的明暗法,在积墨和积色的同时注入了光色变化的视觉美感,在红色山脉微妙的冷暖变化中,塑造出祖国山河万山红遍的全新艺术形象。


光线运用,静穆深邃:


图片


李可染先生对光的表现是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将“光”元素运用到中国水墨画中来,“光”又从属于中国画形神统一的表现需要,即透过光色揭示事物的精神实质。将西画中的明暗关系转换成墨色层次,用墨色层次来替代传统水墨中各种皴法的运用。逆光下的红色山水传达出静穆深邃的意境之美。


图片

3.“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师古人临摹:


“打进去”就是从哪里来。李可染先生不断深入传统书画,早年习石涛、八大山人、王石谷等人,后师从齐白石学他的用笔方法,又从黄宾虹那里学积墨法,后来更是上追唐、宋。继承传统不是全盘接受古人的临摹,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选择性的继承。李可染师从齐白石十年,却几乎难以见到他临摹齐白石的作品,他学到的是齐白石的根本,齐白石笔墨里的魂,这便是李可染先生在绘画上难能可贵的勇气。


采一炼十,组合再造:


他一生中四次长途跋涉户外写生。1954年江、浙、皖写生;1956年江、浙、川写生;1957年访德国写生;1959年又赴桂林写生。通过对大自然的近距离观察与探索,深入发现大自然的美。以写生为基础的李可染山水创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这就是生动、丰富、真实。


图片

对比颐和园的谐趣园实景照片,可以看出他的写生并不是照搬自然,而是主动的处理画面,一次次的调整画面,综合而全面的传达出当下的本初感受。写生创作既要忠实于对象、感觉,又要进行裁剪、组织、夸张等一系列艺术加工。他提出了“采一炼十”的主张,意思是说真正的艺术创造犹如冶铁,必须对矿石进行提炼加工,必须付出多于采矿十倍的艰辛才能获得成功。


中得心源:


图片


李可染后期的艺术风格的变革,是他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也是李可染山水审美理想的最高体现。他的山水画的是大自然,观照的是历史和人生。他把齐白石的敢独造、黄宾虹的深厚墨法和林风眠扩大传统山水画视觉观念的精神,融会贯通。李可染多次把石涛的“墨团团里黑团团,墨黑丛中天地宽”题在作品中,以启发自己去揭示中国画的墨韵之美。积墨法表现出的黑和厚显示出山河之魂和民族之魄。这种积墨法是与逆光的表现相结合的创造,形成李家山水“黑山逆光”的特有图式。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魄力,以最难表现的毛泽东诗句为题材,创作了一批经典佳作。如《长征》、《万山红遍》、《百万雄师过大江》等。在“师造化”的探索中获得中国画“心源”的最高境界,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呼唤着当代中国画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图片

4.为祖国山河立传


图片

万山红遍》李可染 1964年


《万山红遍》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与此同时,它也无声地讲述着可染先生在动荡而光辉的二十世纪里,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进行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求索,为山水画的传承革新开辟了怎样超凡脱俗的天地。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可谓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


李可染先生认为山水画是对祖国和家乡的歌颂。他说:“中国人不讲究风景而是讲山水,在我们的观念中,山水、河山、江山、就是祖国。”而山水画要表达的情感主要是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万山红遍》本身带有强烈的革命情感。加上作者本身对山川的内心感受,将两种感情融铸于画面,通过对山川的系统刻画,营造出气势恢宏、山河壮阔的红色山水意境之美,在静谧中包含着无限的精神信仰与含蓄的张力。李可染在写生山水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创新,大胆地将中国红与中国水墨结合,营造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怀。远处色彩感强烈的山峰与中景处中国红主峰交相辉映,散发出画家博大胸怀和强烈的民族感;近处婀娜多姿的树木和上面淡黄色的嫩芽,让整个画面体现出对生命的渴望和对生活的赞美;山中间的白色小屋和弯曲绵延的小溪,飞流直下的瀑布,无不透露出一股向上的生命力。画面中表现的意境,不仅仅是祖国山川面貌的再现,更还有红色革命精神的具体化再现。《万山红遍》系列作品就是李可染先生为祖国河山树碑立传的伟大壮举。


  参考文献:

[1]《李可染画语录图释》边平恕 编著 西冷印社

[2]《万山层林李可染》李松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3]《李可染山水写生论稿》李可染 著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李可染“红色山水”艺术风格分析——以《万山红遍》为例 李超 王培栋


图片

课程设计|王轶青

王轶青,首都师大二附中美术教师,艺术教研组长。海淀区美术学科带头人,兼职教研员。参与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必修教参编写工作。参与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课程内容设计与讲授工作。承担歌华有线和海淀区“空中课堂”高中美术《书画模块》《鉴赏模块》录课工作。多次为海淀区新任教师培训进行讲座。在《现代教育报》和《东方少年杂志》发表文章;编辑出版了《少儿国画》系列丛书。



“致敬经典”美育云端系列课程

“致敬经典”美育云端系列课程是海淀区教科院美育研究中心在双减背景下推出的美育素养提升的通识性课程。课程目标是:1.了解经典艺术作品基本知识,鉴赏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2.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3.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课程内容包括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影视等,选取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经典作品为主要教学内容,依据艺术新课标文件精神,落实核心素养,丰富美育课程形式。课程以微信订阅号的形式分期发出,并形成课程资源,进入海淀区美育资源库。


(本文转自公众号“海淀美育研究”)


图片

专    栏

敬德夜话

责编 |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