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有: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时间:2024-11-11 浏览:2

图片

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敬德书院副院长  郭振有


编者按

9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敬德书院举办主题为“以文化人 成就良师”的秋季会讲活动。时值敬德书院办院10周年,活动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国教育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敬德书院副院长郭振有在发言中指出: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是“仁”,仁包含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赋予教师神圣的使命与责任。做教师,要心存敬畏、感恩、责任,对教育、学生、教学,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绝不可轻慢、懈怠、放肆、亵渎;要严格自律,谦卑处事;要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


202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的教师队伍建设明确了方向。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诸如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等重要内容,其中,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乃是教师铸就高尚师德的关键要素。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表述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核心为“仁”,教师道德修养的核心同样是“仁”。“仁”,既是天理,更是涵盖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德之总相”。爱为仁的外在表现,仁包含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赋予教师神圣的使命与责任。

 

敬畏,是仁的第一个层次。敬畏乃人类的一种属性,为人处世,身为教师,都应心怀敬畏。对待教育、学生、教学,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绝不可轻慢、懈怠、肆意或亵渎。我们必须严格自律,谦逊处事,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以敬畏之心对待教育事业,如此才能不负众望。

 

感恩,是区分人和动物、君子和小人的界限。人虽为万物之灵,但个体非常渺小,无法独立生存于世间。每个人的吃穿住行都依赖他人和社会。感恩不只是付出,更是良心的体现,感恩本身就是一种善良和幸福。在感恩之中,教师能够更加珍视教育机会,用心培育每一位学生。

 

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教师肩负着践行“道”与“仁”的责任,需具备宏大的胸襟和刚毅的品格,推己及人,兼善天下。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当下和未来尽到最大责任,不可敷衍了事,以高度的责任感筑牢人生基石。

 

愉悦,感受“孔颜乐处”,于精神追求中寻觅快乐,在“闻道”中沉醉,于不厌不倦中成就事业。教师唯有内心快乐,方能敬业乐群、乐此不疲。心境澄澈、超脱物欲的境界,能促使教师更好地投身教育工作。

 

拥有一颗仁心,体现在“仁者爱人”“君子成人之美”“看人之长”“忠告而善导”等诸多方面。优秀的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不论成绩优劣,都要耐心教导,从不嫌弃。用爱巧妙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温暖的氛围中成长。

 

智慧,是教师育人的重要法宝。面对学生偷钱这一问题,一位乡村特级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纠正了其错误。表扬学生也需要技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潜力。

 

不厌不倦,努力贯通经史,粗通文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欣然忘食,知行合一。学习传统文化能够提升道德修养,以文化人造就良师。同时,不断学习知识,积累学问,凭借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的尊重。

 

在新时代,教师要践行教育家精神,以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成为好老师、明师、教育家,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自身力量。让我们以仁爱之心为帆,在教育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引领学生驶向美好的未来。



图片


(本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4秋刊>)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