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做一个传承美的数学老师 大附中翠微学校倪静

时间:2022-03-18 浏览:870

image.png我是一个数学老师,20 多年 的教学生涯,函数图像常伴左右, 数式变换更是信手轻拈,同时近 二十年的班主任工作,每月的板报 评比,每季的展会开幕,每年的合 唱、舞操比赛,每轮的班级布置等 等都让自己从一个单纯的学科老 师,逐渐地在向一个全能型老师转 变。尤其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老 师,在全社会都大力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更需要提升 自身的中华传统美育文化素养。很 幸运能参加这期海淀区教育科学研 究院美育研究中心和敬德书院合作 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 课程,整整十节诚意满满,精心设 计的课程,就像十次饕餮大餐,为 我这块艺术盐碱地输送了丰富的营 养。 

第一节课,人大附中冯树远老 师所讲的中国传统音乐,我觉得自 己的眼前就像被打开了一扇大门。 虽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是 不可或缺的一个大项目,但是到底 范围广到什么地步,影响深到怎样 程度,其实对它的认识很模糊。通 过冯老师的讲解,原来中国传统音 乐包括了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 廷音乐和宗教音乐。在远古时期, 先民的早期音乐形态就已经是诗乐 舞三位一体。到先秦时期,我国古 代音乐就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期,著 名 的 诗 经 300 首, 通 过 不 同 的 表 达形式风靡于民间和王庭。中国最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既是哲人, 也是诗人和歌者,我们的万世圣师 孔子,他在日常的生活中,还有在 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唱歌、鼓 瑟、弹琴、吹笙、击磬等多种形式 来传播音乐和表达内心的情怀,音 乐使这个伟人用感性的方式认知世 界,用审美的方式思考人生,用艺 术的方式表达思想。进入隋唐时期, 我国古代音乐也迎来了第二个高峰 期。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众多耳熟能 详的文学大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琴家。先秦时期有伯牙、钟子期、师襄、师旷、 孔子,还有后期的竹林七贤、建安七子、李 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他们无论是 在文学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是大家,更是对音 乐产生了不灭的影响。后来冯老师又着重讲 述了文人琴歌,这其实是整个里头最让我觉 得震撼的地方,以我一个外行人来说,我一 直以为乐器只是音乐中的一个辅助,但文人 琴歌让我感受到了“人与琴和,手与弦和” 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上,文人音乐与古诗词 相伴相随,密不可分,琴歌更是推动了诗体 从古诗、乐府、绝句到词的演变发展,一部 中国古代歌曲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史。

image.png在李金祥老师的讲座《语言:朗诵与 歌唱》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朗诵的语言特 征的总结:“语言的音乐,声音的塑造”。 首先是变化与对比的特征,然后是尺度与分 寸的特征,最后是想象和再现的特征。我一 直以为自己会朗诵,但实际上通过李金祥老 师的讲解,我发现自己对朗诵的理解过于肤 浅。就像李老师所说的,在朗诵过程中,首 先要有一个对象感,在环境里要做到“目中 无人”,但是“心中有人”,在朗诵中要感 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 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由此产生感情的 共鸣。在朗诵如何表达情感这一部分,李老 师告诉我们,表演心态要感同身受,入戏快 而准;喷弹力度要吐字有力,字正腔圆,铿 锵有力;疏密尺度要张弛鲜明,快而不乱, 慢而不断;抑扬幅度则高低起落,强弱快慢, 抑扬顿挫;刚柔强度,需要刚中有柔,柔中 带刚,语感优美;明暗亮度则要明暗鲜明, 对比有度,运用自如。关于艺术,李老师有 一句话特别意味深长:外国的音乐要“听”, 美术要“看”而中国的音乐要“品”,画要 “读”。 地大附中的欧阳帆老师准备的课程是 《风情小调》,整堂课的感受就是“有意 思”“有情调”。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受到 太多的音乐教育,但是听完欧阳老师的讲解, 发现我从小到大实际上都被各种各样的风情 小调熏染着,小时候妈妈唱的儿歌、院外传来叫卖调、为人母后哼唱的摇篮曲,日常红 白喜事中出现的风俗仪式歌,这都属于吟唱 调的一部分;而一度风靡的孟姜女调、无锡 景调、绣荷包调、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对 花调、银钮丝调、叠断桥调、妈妈娘糊涂调、 还有杨柳青调,都属于中国十大时调。谣曲 的品种则更多了,比如说诉苦歌、情歌、生 活歌、嘻游歌,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我觉得 欧阳老师说的两句话特别深入人心,小调其 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生活的剪影,我们的风 情小调必然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灿若星 河,美若花海。

记得在最后一节课上,在聆听了几位音 乐老师演绎的民歌后,在震撼和陶醉中想起 了人大附中男子舞团孙玥老师的一句话:一 棵树的高度决定于它根脉的深度。现在的教 育,归根结底是人文的教育,美育就是最好 的人文教育主体,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大美 育教育观一定要建立起来。感谢所有让这个 世界变得更美的人!

image.png

(编辑:高丹)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