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学刊

品读古书《论语》,赋能新时代教育 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副校长相慧

时间:2022-03-18 浏览:1052

一、《论语》治学,贵在知行 合一 

享 有“ 东 方 圣 经” 之 世 界 美 誉的《论语》, 集中体现了至圣先 师——孔子的大思想、大境界、大 格局、大责任和大担当,博大精深 而富有理趣。有书院大师的引领和 导读,真切的体悟到“有教无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因材施教”等许多语句的经 典和价值。几千年的传承,其原因 不仅它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 育的基本规律,同时具有超越时代 的现实意义,值得今天的教育者深 入挖掘、理解和借鉴。作为一名新 时代的教育者有责任再度弘扬和发 展《论语》中的教育思想,让其赋 予新的时代内涵。古语有“半部《论 语》治天下”,今天亦可有“《论语》 治学”之言。 

image.png

教育改革聚焦学生的核心素 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道德、 规则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孝悌 之心、和谐相处之道 , 关注孩子友 好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文明习惯的养 成。总之,立德树人是几千年不变 的教育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民族的精神养料,是涵养学生 高尚品格,塑造学生优雅言行的宝 贵财富。于师而言,随着教育工作 的多年实践,逐渐体会中传统文化 中许多的教育思想引领着教师的教 育行为。《论语》作为教育的经典 大作之一,记录了大圣先师孔子的 育人思想,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案例, 对于今天而言是再好不过的教育资 源,实际工作中将其很好的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充分发挥古书治学教化 的功能 , 使施教者守正出新,使受教育者达 到“知行合一”。 

例如《论语》中共有十九处谈及孝,在 开篇——《学而》中开门见山地明确了孝的 本质: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 本与?”孔子提倡孝是仁之根本,可见,若 连孝都做不到,又谈何仁?孝是一个人为人 处世的基本行为规范,因为人最先要面对的 最基本的一个生活圈是家人,故而孝悌是为 人的基础。而后当一个人身处社会,怎样才 能被称为“士”?孔子与子贡有如下对话: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 焉,乡党称悌焉。”在论及士的标准时,孔 子也是将孝悌作为基本准则。孝悌是做人的 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由此引发思考—— 如何展开对学生做人做事的教育?那不妨就 从“知孝、行孝”为切入点,引领学生读《论 语》,以读书、辩论等活动为载体,把孝的 核心思想向内深刻的植入学生的心中,再通 过组织各种尽孝的活动,将内化于心的孝道 向外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中,真正做到知行统 一。我们不但能将历史上孝道的故事讲述出 来,孝道的名句说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我 们今天要在现实中去践行。这样的读古书远 远超过考试卷上的背和写,也远远胜于舞台上的热热闹闹。这才是真正的育人,这才是 读古书的意义所在。

二、因材施教,方显师者之义

再从“问孝”来看孔子“因材施教” 的思想。在《论语·为政篇》中,有四个人 向孔子“问孝”,分别是贵族子弟孟懿子、 孟武子以及孔子的弟子子游、子夏。对于同 样的问题 , 提问的人不一样,孔子的回答也 不一样。孟懿子和孟武子都属于“三恒”之 一的仲孙氏家族 , 其中孟懿子还是鲁国的大 夫。考虑到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情况,孔子 从礼制的角度对孟懿子作出回答 , 即孝敬父 母要符合礼制。他希望执政者能为民众树立 一个遵照礼制、孝顺父母的榜样,上行下效, 使整个社会风气能有所好转。对于孟武子 , 孔子则从身体健康的角度作出回答。这个回 答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父母为子女的健康担 忧,另一种是子女为父母的健康担忧。孔子 在回答子游和子夏时,强调孝顺父母不能只 停留在表面,而是要由心而生。孔子了解子 游的性格,怕他对双亲会亲爱有余而恭敬不 足,就这样回答并警励他。而子夏的为人, 孔子曾用一个“过”字评论,即做事情有点 过火。子夏能直义但少温润,有小脾气,所 以孔子对他说能做到容颜和悦便是孝了。在 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子路问 :“闻 斯行诸”? 孔子说 :“父兄在 , 焉能闻斯行诸 ?" 后来冉有问了同一个问题 , 夫子说 :“听了当然要去做。”公西华对夫子相反的回答表 示迷惑,夫子解释道 :“冉有平日做事退缩 , 所以我鼓励他 ; 子路行事勇气超人 , 太过刚 勇 , 所以我压压他。” 

image.png

颜回敏而好学,子路率直勇敢 , 子贡谦 虚精明 , 冉有城府深厚 , 曾参老实勤奋 , 宰 予大大咧咧,樊迟老实忠厚 ...... 这些富有 个性的学生聚集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各 因其材地进行教育。所以,虽然同为孔子的 弟子,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也就不同了。 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能够全面地了解学 生,用自己的才学去延伸学生的思路,既培 养出富有自主精神的学生,又体现着师者的 教育智慧。迄今为止,“因材施教”这一思 想仍为现代教育不可辩驳的原则之一。 

今天的学生,也同样是性格各异,内向 和活泼、善言和沉默、细心和粗狂、冲动和 怯懦等等,我们是否象孔先师一样那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呢?是否能依据学生的特点开展 我们的教育工作呢?今天的课堂,依然聚焦 学生,要了解学生、研究学情,教师要根据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 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 针对性的教学。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了解 学生的特点,才能做到发挥学生的长处,弥 补学生的不足。这也说明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习主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作为一名教师,责无旁贷要弘扬和传承我们 优秀的传统文化,读古书,育今生。汲取古 代圣贤智慧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寓 教于德、寓教于礼、寓教于乐,为新时代教 育赋能。

(编辑:高峰)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