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韩昇:千古家训背后的大智慧(一)
主持人:
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家训。我们看到现在书店里关于成功学的书不少,其实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家训,才是最好的成功学宝典。因为我们的祖先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摸索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又经过世代的检验和证明,既真实可信,又切实可行。今天,我们给您推荐的是《家训一百句》这本书,作者是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韩昇教授。
韩教授一直是致力于魏晋南北朝还有隋唐史的研究。今天,由历史学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家训,应该会有独特的看点。我们先来看大屏幕,这一屏写的都是家训: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耕曰读。其实我们看到这些家训的时候,觉得语言非常平实,通俗易懂。当然出场可能不够惊艳,所以,年轻人就觉得不足为奇,觉得这些也不过就是老生常谈,您怎么看呢?
韩昇:
刚才我注意到您说到家训是一个成功学,那么,我们就很功利地从成功学这个角度来说,现在年轻人一直在找,他就不知道首先要找的就应该是家训。我们看到有多少赫赫有名的大家族,在这个世界上,它可能显赫一时,很快就烟消云散了,能存得下来就一定有存下来的道理。那么,家训就告诉你什么呢?正是如何立命、立身、存世,最根本的道理是什么。所以它很真实,是我们的祖上给子孙的一个秘诀。我们一直要找秘诀,这就是秘诀。它的语言都非常朴实,来讲到一个高度的概括,即做人的本是什么。所以,家训非常注重从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抓起;从大的方面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倒过来说,我们今天追求成功是从最后倒过来看的。我们治天下怎么治?根本在哪里呢?还在修身,不修身就没有办法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家训基本上都在讲日常的行为准则:从早上几点起床,起来以后做什么,起来就很注重先要去向长辈请安,为什么要向长辈请安呢?人在世上最重要的一个要有敬,第二个要有畏,要有敬畏之心。从哪里做起?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向大人、向长辈请安;见到家里的人打招呼,笑脸相迎。
我们人能够给别人什么东西呢?我在想一个最窝囊的人就是什么便宜都没有的,让人家从你身上什么便宜都占不到的。我真觉得一个人能被人家占便宜,那真的是了不起的人,因为说明你身上有。如果我们有钱,我们拿去帮别人;如果我们有智慧,我们去开导别人;如果什么都没有,既没智慧也没钱,还可以给人一个笑脸,给人一个信心。这个笑脸跟信心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情商,懂得与人相处,与人为善。所以,家训跟你讲的都是这些,海阔天空、好高骛远基本都不讲。
其实,真正最大的教育是在家庭。如果说教育不成功,家庭教育就是最大的失败。因为家庭是我们每个人最本真的流露。你父母是什么样子,孩子就看着你。孩子在家里觉得可以随便,所以他自己的本性也露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去让他形成一种习惯。因此家庭教育是教育最根本的地方。
我在超市看到一件事,其实那一天我很痛心。我看到一对年轻的父母,在超市推着车买了一车的货,最后有一袋米没拿上来结账,结算的服务员也没发现,父亲就让孩子赶快把推车推出去,他成功了。可后果是让这么小的孩子知道了这个超市是可以偷的。其实,这么小的孩子的心灵,就可能因为这一件事受到不好的影响,将来用十年甚至二十年都无法挽回。所以,家庭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
主持人: 我看您的《家训一百句》,还有其他的好多家训,可以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比如说:读书、积善。其实也不光是中国,因为家庭在全世界都是存在的,各个国家都有,虽然可能其他国家没有关于家训或者家教这样的对应的词汇,但是,是有相应的说法的,最近,在其实微信当中就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可能大家都看过。 故事其实就是讲的出于本能的善心所做的一个善举,然后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来看一下: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上,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下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一九四五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获救的丘吉尔,紧握弗莱明的手说:“谢谢你,是你给了我两次生命。”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韩昇: 第一个,积善,就是说你要多在社会上做好事、善事。因为人的社会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个人能够自己活,都是靠着别人而活,跟别人共存才能活。人怎么才能共存呢?就是要靠你和大家的关系相处得好。相处得好,就要靠你去多帮助人家,关心人家,急人所急。你有这么一颗关爱的心,你去帮人,人家就愿意和你相处,而且人是有感情的,会感恩的,会回报你的,所以你积善就等于给自己铺了一个非常好的底子。 中国古人说道:给孩子留钱不如留善缘。你把很多钱留给孩子,孩子往往就会变成败家子。但是,如果你做了很多好事,你不求回报,做了很多好事。别人会记着你、念着你,将来你孩子在这个世上行走,人家一说是某某人的孩子,就想到我要帮他。因为起码他父亲帮过我,才有我的今天。就像我们看到丘吉尔这个故事一样的。那么有这么多人帮你的孩子,一人一把,你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事不能成功呢?可是如果说你生前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这个坑一把那个坑一把,你成功了,你手中握了很多钱,你孩子可能成了个败家子,即使不是败家子,到社会上去,人家说是某某人的孩子都想踩他一脚,你孩子再优秀都被踩死了。所以,积善是在给自己打一个根基,它说明要从一个很不功利的角度,没有功利的心去帮人做好事,急人所难,不要想回报。但是这个社会一定会回报的,天地还是很公平的。 我们这个家训里面,中国跟外国都一样,讲什么呢?一耕一读,还讲积善弘毅。这些把它归结起来,我觉得就两个方面。一是你要有一个仁慈的心,能够看到别人的痛苦,你也会引起你的痛苦,你会想去帮助别人。我刚才说的吃亏,就是要懂舍得,去帮助别人。你有这么一颗慈善的心,有仁爱之心,总想帮着人,人家就想跟你做朋友了。你整天就想占人家便宜,想从人家口袋里掏钱,谁愿意跟你做朋友呢?所以,这是一个本。你没有这么一颗心,你就没有朋友,不管你怎么做,你都走不远。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积善,那积善积的是什么呢?因为有些人,比如说我要投资或者我要炒股,那么,我去烧一下香、拜一下佛,然后祈求可以让我这笔投资能够获得多么丰厚的回报。有的人,比如说买一些乌龟然后拿到寺庙里面去放生,觉得这就是做了一件善事。其实,这不是我们讲的积善本来的含义,因为这两种看上去也是行了善,做了好事,但其实,它是有目的的。 韩昇: 我们做事情可以分两种:一种叫作做好事,一种叫作做善事。做好事,我的区分,是它确实是有点目的的,但是他也是在做好的、符合道德的好事。同样一件帮人的事,目的不一样,比如说我帮你,我想到你现在困难,但是将来你会报答我,将来你会回报我。这就是有目的的。这样有目的,你也不能说它不好,它确实也做了好事。善事的境界要更高,就是我也帮助你,但是我帮助你的时候,我想的是在自己在超越自己。人其实一辈子都是在跟自己做斗争,一辈子都在超越自己。我能让自己活得更高尚,我更加超脱俗地。我对你没有任何的要求,没有任何的期望,我只是一心觉得应该去帮助他,然后通过帮助他,获得的是我自己心灵的解脱。比如说,你很困难,或者社会上有很多失学的孩子,我们去办一所学校。你没有学费,我拿钱给你上学。那么,你该感谢我吗?如果从好事的角度来说,你确实应该感谢我。但是从善事的角度,我心里会油然升起一种我要感谢你的念头,因为你帮我把这个钱花掉了,花到一个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了,最后,因为你来花,社会上多了一个优秀的人。那他就是完全没有功利的,甚至是自我超脱的。 您刚才说的炒股、烧香,我们到寺院里去,就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里世俗的、功利的成分太高。要炒股了,烧根香,佛祖保佑这个股能炒赢。尤其是做坏事的人,做了坏事就去烧香。这些人就是缺乏一种道德的内在约束,也缺乏对宗教的了解。 其实,佛教讲了一个道理,自己种下的因谁都消不了。这个社会是有因果规律的。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去做坏事。你做了坏事,别人怎么帮你消除呢?我在这里骂了你,找了很多人叫你消气,你怎么能消气呢?我在这里向你道歉,我做的事我自己要承担,我要把它消掉吗?你不去道歉,你去找佛祖没用。家训就是把这个道理看透,开始跟孩子讲,做事情不要老是去惦记结果怎么样,不是这个钱投下去赚不赚。这个是处于一种比较低级的阶段。真正高级做大生意的人,他的理念和一般人不太一样,他很清楚我为什么要投这笔钱,我并不是说只是简单地盈利,而是我盈了这个利,这个利要做什么。你看它表面上是商业行为、经济行为,其实它真正做的是人生行为。他很清楚要做什么事业,要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什么事来。比如,我们看到像比尔·盖茨,他很清楚,我赚钱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工具、手段而已。最后,钱要回到哪里呢?社会慈善,消除社会的不平等,消除社会的贫困,让这个两极尽量地接近一点,我个人能做的事,我尽量去做。这种就是积善了。也就是家训从小就要教育孩子朝这个方面去着想。 刻苦读书到底还有没有用?这是真正的诡辩术。 那么,读书究竟要读什么?最主要不是读知识。 为什么说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凭什么讲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所以,你能不能把它转变为一种文化,就已经关系到家族能不能长期保存下去。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的是积善,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读书,也跟现实联系一下吧。因为现在关于教育,也有一些家长有各种各样的看法,我们来看一下: 对教育的探索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很多人觉得从前的人都是死读书,压制了人的创造力,进而对上学、受教育都产生了怀疑之心,更有人举出很多例子来支持这种论调。例如,某个著名的人物大学都没有毕业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自己更是成为亿万富翁,而某些品学兼优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却找不到工作,或者即便找到工作也不合心意,天天窝在格子间里,朝九晚五,所得收入仅能勉强度日。更有甚者拿出一张调查表说,之前30年各省的高考状元,现在无一人是杰出人士,都泯然众人矣。因此得出结论,把书读好,作用非常有限,开发创造力才是孩子教育的首要任务。于是,很多家长动摇了,开始给孩子报名各种有益于开发智力的才艺班,而对于基础的学习不屑一顾。 韩昇: 我觉得这一段非常有意思,因为社会上很流传。有很多人动不动就拿这个出来说事,说某某某没读书,聪明绝顶。我觉得,第一,看这件事的人以一种非常功利、非常低俗的眼光去看,也就可以看出,评论的人,他的内心就是非常功利、非常低俗,他认为,读书就一定要有什么回报。第二,这是真正的诡辩术。为什么呢?它讲事情,讲分子不讲分母。你说是大学毕业生成才率高呢?还是不读大学的人成才率高呢?你把这个分母拿来看看,大学毕业一年造就100万人,我相信里面至少一半以上成才。在各个单位的中流砥柱、栋梁人才,哪个没读过大学。在这些没读书的栋梁人才里面,拿这些没读书的人做分母,那是十几亿人就出一个、两个。所以,这是一个诡辩术,拿出一个个别、极端的例子抹杀一切。这种事是个骗术,我们要小心。 读书最主要不是读知识。你去看现在的人读书。你要写一本书,教你如何炒股,教你如何一夜暴富,这个书就会卖得非常的好。千百万人读,基本上无一成功。这些书基本上都是忽悠的。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读呢?它很功利,所以这种功利的书没有办法养成你自己内在的东西。读书是要改变我们的内在气质的。所以,读书一定要读出一个大智慧来。读出智慧,这些实用层面,就是小菜一碟了。你有一颗仁爱之心,再有一个智慧,你在这个世界上做什么都能做得好。家训其实也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文字部分根据《千古家训背后的大智慧<一>》视频整理)
专 栏 家风家训 责编 |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