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丨曾国藩家书: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时间:2023-03-21 浏览:23

导 读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父子关系最为密切。此外,最亲近的就是兄弟之间的关系。兄弟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如同手足。所以人们一般都很赞赏和睦的兄弟关系。在古代大家庭中,一家的兄弟之间关系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家庭的安定。所以在古代,兄弟友爱也是家庭和睦的一个重要因素。


什么才是家庭关系稳定的重中之重?


在人的血缘关系中,兄弟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一个家庭有着和睦的兄弟关系,是非常让人赞赏的。曾国藩就非常重视自己和几个弟弟的关系,这在他很多封家书里面都有着体现。比如下面这一封家书。

 

儿子国藩跪着禀告:

 

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二月十六日接到家里的第一封信,是新年正月初三交彭山屺的那封,从信中已经知道一切。


九弟急切想要来京,他的意思如愿以偿了,而四弟、六弟却没有如愿。年年待在家里,学问经常耽搁;父亲大人又不能在家里教他们;附近又没有好的朋友,考试又失败了,有这几种因素,让他们觉得很受压抑而郁闷不乐,所以四弟、六弟不免埋怨我。他们埋怨我是有原因的。丁酉年在家教他们的时候,对他们过于威严而缺少爱抚,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一点;己亥年在家,没有教弟弟一个字,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二点;临到进京时不肯带六弟,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三点;没有为弟弟另外选择外面的老师,仅仅只请了丹阁叔,违背了他们的意思,这是可以埋怨的第四点;明知道两弟弟不愿在家而屡次回信,劝慰他们在家读家塾,这是可以埋怨的第五点。

 

正因为儿子有可埋怨的这五点,所以四弟、六弟难免心里藏着些难言之隐,以前一直闷在心里没有诉说的机会,所以从不给我写信。去年腊月写了一封长信,才把这一肚子怨气都倾诉了出来,儿子接到信的时候,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弟弟志气勃勃有生气,不可阻挡;害怕的是儿子如果再次违背他们的意愿,将会伤了我们兄弟的和气。兄弟和睦,虽说是贫穷的小户人家也一定会兴旺;兄弟不和睦,虽说是世代官宦的人家也一定会败落。儿子深知这个道理,所以禀告父母大人,能够明白儿子等兄弟的请求,把和睦放在第一位。九弟前年想回去,儿子百般苦苦挽留,到去年才不再强留,也是担心违背了他的意愿。临走的时候彼此都依依不舍,情深似海,所以儿子从九弟走后,非常相信他,也非常想念他。九弟即使不是科场中人,也会是孝悌中人。兄弟个个都是这样,可以一生互相依靠,就是不当官,又有什么关系呢?

 

恭读父母的手书教诲,说儿子教育弟弟应该以明言责备为好,不适合唠叨教他们些阅历功夫。儿子回忆多年来教育弟弟的信,不下数万字,或者明言责备,或者委婉规劝,或者从大的方面广泛论述,或者从小的方面仔细指点,知道的都告诉了他们。总之,尽一切努力罢了。媳妇和孙子、孙女都平安,请父母放心。儿子谨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曾国藩兄弟数人,一齐走上了战场,在事业上患难相助,实在是难能可贵。尤其是曾国藩,无论是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之间,总是于百忙中给诸弟写信,对他们进行谆谆教导,频繁督促他们的学业,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图片

 

曾国藩说:“人伦有五,而兄弟相处之日最长。”兄弟间如果能够没有猜忌之心,便可以享受无穷的兄弟天伦之乐。

 

曾国藩全家兄弟姊妹共九个,他是曾家的长房长子,又早有所成,因此在家里的地位可想而知。曾国藩对待兄弟的态度,自是竭力地以德去爱护,而不是用姑息放纵来包庇他们。

 

曾国藩兄弟五人有四人上了战场。曾国华战死三河镇,曾国葆病殁天京之围,以曾国藩、曾国荃成就最大。曾国藩家书致曾国荃最多,曾国荃勇猛有加且狂妄至极,曾国藩既为之喜又为之惧,百般维护。为避猜忌,曾国藩一度要牺牲自我,退出仕途,以成全曾国荃的发展。


但是在五个兄弟之间,曾国荃却是和曾国藩最亲近的,这不仅因为曾国荃在战场上出生入死,还因为他与兄长最能交心、谈心。曾国荃曾在一封信中谈到了很多不顺心的事情,但又没有具体谈是哪一件。曾国藩猜测:大概弟弟担心与哥哥之间存有不和。为此,曾国藩告诉他,倘若如此,那就完全可以不必担心、抑郁。他推心置腹地说:“你对咱家有大功劳,对国家也有大功劳,我哪里会有不感激、不爱护的道理?我对待属下像杨岳斌、彭玉麟、鲍春霆等人都是仁义谦让,难道对自己的弟弟反而会刻薄吗?也许我们之间确有不和,但那也只是意趣不同罢了。你立志做事,颇近似于春砟发舒之气;我立志做事,颇近似乎秋冬心敛之象。你以为扩散舒展才会生机旺盛,我认为收敛吝啬才会生机沉厚。”

 

图片


曾国藩不但这样说,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这样做。有一次,曾国荃一下子给哥哥提了很多意见。最大的意见是说曾国藩在兄弟骨肉之间,不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不能使他们心情舒畅。曾国藩只是稍稍劝止,最终还是让曾国荃把话说完了,他们一直聊到夜至二更。曾国荃还给哥哥提出许多别的意见,这些意见大都切中事理,曾国藩在一边倾耳而听。

 

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并不因为自己是兄长就以势压人。只要他人说得入情入理,他就无不接受。

 

历史上,汉文帝刘恒和弟弟淮南王刘安不能相亲相爱,民间因此流传一首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魏文帝曹丕,因为妒忌弟弟陈留王曹植的才华,竟要他七步成诗,否则便要将他处死。所幸曹植即时写下:“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救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一个家庭,如果亲兄弟之间都不能好好相处,又如何与别人相处,连自己的同胞兄弟都要陷害,又如何让人信任。所以患难中能够相助的只有兄弟,兄弟之间没有彼此猜忌,没有彼此伤害,外人自然就无法欺负自己,也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图片


系列阅读

讲堂丨曾国藩谈子孙自强自立之道


(文字部分根据《曾国藩家训(下)》视频整理)


图片

专    栏

家风家训

责编 | 静   静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