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教子”解析与当代家庭教育传承

时间:2019-03-22 浏览:1257


作者:刘光洪(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摘要:

     《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主要讲如何修身、处世、为学等,在“教子”章中也都有所表述,其中不少见解对当下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仍有借鉴意义,有助于确立幼儿园教育和家园共育的各项准则。本文就是从“教子”篇解析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

       颜氏家训 教子 家庭教育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教育的佼佼者,《颜氏家训》是一部有着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作品,共七卷二十篇,主要讲修身、处世、为学等,在“教子、勉学、节操”等章节都有相关表述,对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确立幼儿园教育和家园共育的各项准则。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利用家训中的名言警句树立人格形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就从“教子”篇解析一下对当代家庭教育的意义。



重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咳㖷,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教子”排在全篇第二章,从传统儒家思想角度把教育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读书做人为核心,告诫子孙后代要选择正确的人生偶像,“述立身治家之法”。

       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要重视早期教育。古人很重视胎教的熏染:王后怀太子三个月,就要住单独的房间,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音乐、饮食都按照礼的要求加以节制。这种胎教的方法都刻写在玉板上,珍藏在柜子里。太子两三岁时,就由师保开始对他进行孝、仁、礼、义的引导教育。普通人纵然做不到这些,也应当在孩子刚刚懂得辨认别人的脸色,明白别人的喜怒哀乐时,加以教诲。让他去做,他才去做;让他不做,他就不做。

       《颜氏家训》开宗明义:“吾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序致》)父母的教育很重要,当代教育固然不能以打竹板的方式来惩罚,但父母平时要威严而慈爱,子女才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世上有些父母对子女不加以教诲而只是一味地溺爱,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应训诫的,反而加以奖励,本应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等到子女长大骄横傲慢的习气已经养成了,就是鞭抽棍打至死也树立不起威信,只会招致子女的怨恨。这样的子女长大成人以后,终将是道德败坏。



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


1

家庭教育要宽严相济避免祸从“溺”来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王大司马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时,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揜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语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

       家训中介绍了梁元帝时的大司马王僧辩,身为三千士卒统帅的王僧辩已年过四十,稍微不称意还遭到母亲魏老夫人的棍棒教训,成就了品性非常严谨方正的性格。反之,纵有聪明才气,但被父亲宠爱疏于管教,一句话说对了,父亲就巴不得让过往行人无不知晓,一年到头赞不绝口;一件事做错了,父亲又百般为他遮掩粉饰,后果可想而知。

       对子女的教育目的可用治病来打比方,父母哪里能不用汤药针艾去救治他们呢?平时勤于督促训导子女的父母,也不应该用虐侍的方式。爱心与严格相辅相成,过于严厉则于心不忍,仁父慈母们须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父母对子女的“爱心”,不要希望他悄悄改掉,不要担心孩子沮丧的脸色,要循循善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去引导、感化和舒解。

2

教育策略要亲疏有别行之有效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古代有身份的人,父子是分室居住的,这就是不过分亲昵的办法。平时让晚辈替长辈抓搔,收拾卧具。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礼节,不可让子女失去敬畏之心,最终达到不同的教育目的。古人还重视易子而教,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践行君子的作风。比如《诗经》有讽刺骂人的句子,《礼记》不便言传的告诫,《尚书》关于悖礼作乱的记载,《春秋》对淫乱行为的指责,《周易》有备物致用的卦象,这些都不适合父亲直接向孩子讲述。

       当代美学追求距离美感,长辈与晚辈之间的相爱,保持父亲的威严,也不可礼节过于简单。毫无原则的过分亲昵,会让幼儿产生放肆不敬的心。


3

教育行为要不偏不倚一视同仁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在多子女家庭,对待自己的孩子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这就成了家庭隐患的根源。今天的社会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致使孩子骄横任性,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共叔段的死实际是他母亲造成的,赵王如意被杀实际是他父亲引起的,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这些事例就像灵龟明镜一样可供借鉴。

4

教育目标要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家训很注重用故事教育人,以颜之推自己经历的实例告诫家族后人,同僚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做了宰相,也不愿自己的后代效仿。人生在世不可只为一己私利,要做堂堂正正的人,行光明磊落之事,照亮别人闪耀自己。五柳先生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之所以能挂冠而去,就在于千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以事权贵的心态,只能造就一个个蝇营狗苟、见利忘义的人,自古大丈夫不屑为之。



以古为鉴必有启发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常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 訽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如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教子”章最后以齐武成帝三儿子琅邪王高俨为例,再次借喻家族子孙纵而不教的严重后果。天生聪慧的小王子,集父母的千般宠爱于一身,被秘密处死的结局虽然也是自己造成的,但却与父母的失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父母溺爱放纵,子女必会盛气凌人、骄横跋扈。子女好比树苗,要想让其成材,离不开父母的修枝整叶。



当代家庭教育传承的意义

     “教子”章对当代家庭教育的传承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知古知今,以古为鉴,重在教育今人,传承后人。当代的家训早已超越了家族、宗族的范畴,融进了更为深远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家训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国内利用《颜氏家训》在推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方面鲜有涉足,挖掘充实家训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可以补充研究的空白,更充实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功能。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儿童来说,利用家训中的名言警句树立人格形象,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如利用《颜氏家训》中“礼”的要求,滋养幼儿身心、唤醒幼儿内在的心性,从启蒙期自觉自发地实践外在的礼仪规范,形成现代君子意识,在践行“箕帚匕箸,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等细小的生活礼仪中树立“士大夫风操”,从而提升国民素养。



参考文献


     《颜氏家训全译》,颜之推著,程小铭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年 5 月。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刘静静

美编 | 听    风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