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敬德书院学术研究

时间:2021-11-22 浏览:1078

一、《敬德书院学刊》image.png


《敬德书院学刊》由中共海淀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管,由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海淀敬德书院承办,属内部交流刊物。2020 年《敬德书院学刊》继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立足于传播新时代书院精神,推广书院文化、推出书院新知,广为凝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为二者牵起一座传统文化输送与输出的桥梁。学刊不仅以纸质形式发放,还在特殊时期利用线上传媒,促使海淀教师学习传统文化的道路畅通无阻,也是书院宣传海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成果的窗口。2020 年学刊重头戏在宣传“第二届传统文化传播奖”、“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秋季论坛,学术课程与海淀优秀教育实践也依然按部就班进行连载刊登,不同与微信、微课等现代传媒手段,学刊以慢工细做见长,文字方面对专业性、学术性具有更严格的考量,校对方面也要至少通过三次校改方能定稿。可以说,学刊聚每一位书院人之力,不断革新办刊的思想,提升办刊水平,力求将海淀教师的传统文化学习与实践成果进行有效宣传、最优化推广。

image.png

本学期,书院已完成四季学刊编辑发行工作,四季学刊文字量 33 万余字,文章 112 篇。全年参与各类活动资源的供给,在重要会议上,起到了门面担当的作用。首先是设计独树一帜,学刊以雅致、古朴示众,在海淀众多机构与学校的刊物中极具特色,我们曾收到海淀学校对学刊设计的电话问询,希望在设计创意上给予他们一些帮助;其次,很多高端会议,专家们通过浏览学刊,可以迅速了解书院发展动态,如今年院务扩大会上,其中有一位专家讲到,他的书房里就放置很多书院寄给他的学刊,可以说人在家中坐,信从书院来。通过阅读学刊,专家们很快就了解书院发展的热点与痛点,给出切中肯綮的建议和意见;再次,书院一直坚守着古老传统的藏书方式,即传统书院的藏书功能,在书院藏书斋,专门有一栏专设学刊摆放,近五年的学术成果,可以通过学刊管中窥豹,相对于新媒体如微信等宣传手段,学刊是一个温润的存在,有温度的存在,每一次的抚触与翻阅,可以让老师们静下心来,将自我与文化自然结合,从纸质中感受传统文化天地人和的静默力量。


image.png

二、学术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不可辅仁以劝学。为了更好地扩大书院声誉,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书院工作人员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屈原精神与《楚辞》文化”研讨交流6 月 25 日庚子年端午,书院组织开展了“屈原精神与《楚辞》文化”研讨交流活动。围绕“屈原是怎样一个人?《楚辞》是怎样一本书?书院如何开设《楚辞》课程?”等话题展开讨论,书院教师全员参与,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学习,彼此启发,思考自省做人为学,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书院特有的治学理念与严谨学风。研讨活动围绕屈原及《楚辞》展开,并进一步涉及对书院课程的探索,与会人员认为书院课程要紧贴教师需求,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课时课业,尽量避免“不接地气”式的课程学习,有效引导更多教师参与到书院课程学习中,有所提升有所获得。

2020 年 12 月 19 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与敬德书院联合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学校研讨会暨吟诵国家课题开题会”在敬德书院笠僧堂隆重举行。

image.png

本次会议目的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指示精神,贯彻全国政协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要求,深入研讨国家语委重点课题“古诗文吟诵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的实施方案。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教授冷卫国,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朱翔非,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徐健顺等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参与交流研讨的还有来自广东省中山市、贵州省贵阳市、河北省邯郸市及北京市海淀区部分中学一线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代表,共计 60 余人。

image.png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敬德书院执行院长吴颖惠出席并致辞。吴院长在致辞中指出:敬德书院作为海淀教委领导下的一所现代书院,追求在文化教育和道德实践上的回归,努力承续中国传统书院优良的治学精神。书院一方面持续开展面向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培训,以课程为抓手提升一线教师文化素养;一方面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通过教育科研探索和总结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的实践路径与策略。吴院长进一步强调,师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至关重要,敬德书院以树立和弘扬新时代师道、师德、师魂为己任,此为现代书院的精神之魂。


image.png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马自力教授在致辞表示,敬德书院既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书院,其治院、治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定位。自成立以来,始终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探索,尤其在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取得了突出成绩,这也是将国家语委的重大课题开题会选择在敬德书院举行的重要原因,意味着吟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进入新的阶段,一个新的开始。马自力教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不能成为一句空话,要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定位,深入研究、思考它的姿态、方式和内涵。期待在课题的带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进”学校取得更多重要成果。


image.png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冷卫国教授在讲话中引用《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 ,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根本原则在于立足经典,着眼未来。要立足国学,不废西学,这是融入世界化洪流大势的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学校目的在立德树人、固本培元,首都师范大学所承接的这一国家语委重大课题要立足于“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力求通过研究从整体上给出实践方案,任重而道远。


image.png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徐健顺副教授以“以中华文化精神为核心,以中华经典吟诵为基础,来构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为题对课题研究思路进行了阐释,尤其强调要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徐健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重视学习的次第,从经典诵读开始,而经典诵读要自吟诵始,经典诵读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吟诵中解决,在推进经典诵读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吟诵教学法加以深入研究,切实促进学生学业水平乃至考试成绩的提升,进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强烈的自信与自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国学教育学院朱立侠、邯郸市高中语文教研员李哲峰、贵阳市花溪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徐育贤、山西省阳泉市语文教研员郑忠青等与会专家分别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积累的实践经验、存在的难点困惑以及课题研究的策略、路径与方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一致认为:用中华文化精神做教育,深入研究和实践吟诵教学体系和方法,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学校工作的落实。希望课题项目组围绕预期成果进一步完善工作方案、厘清工作路径、优化具体策略,强化理论与实践指导,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儒家最根本性的东西就是“道”,怎样传承给青年学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句话把《论语》中的一切予以定型,儒家超越生命的基本要点尽在此言。

——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 朱翔非

今天的开题会所探讨的内容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前沿课题,明确了具体的实施路径、有效的教学方法、富于策略的落实行动,指出了课题实施的具体策略和环节。

——中山市教育学会会长 陈春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进”学校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将教育活动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追求高尚人格,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君子人格的一代新人。而这一切要从娃娃抓起,可以从吟诵入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佟世祥

吟诵是打开古诗文的钥匙,通过吟诵可以更加深入地领会古人所要传达的精神实质与丰富的情感内涵。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中学 杜晓波

三、继续推进海淀区十三五教育


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中华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体现。2018 年 9 月 25 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将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工作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举措。要求地方教育部门加强统筹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确保工程各项活动的广泛开展。

image.png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开拓海淀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新局面,海淀教科院、敬德书院成立《海淀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群体课题,力求探索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在海淀区中小学的实施策略,惠及更多的群体。

2020 年 11 月 10 号,课题组在敬德书院召开第二批子课题集中开题会,八一学校、理工附中、翠微小学、红英小学、交大附小等十八余所中小学通过评审,成功立项。2020 年 12 月 7 日,总课题组联合温泉苏家坨学区管理中心在敬德书院课题培训会。温泉苏家坨学区管理中心“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种子教师培养研究”课题组的种子教师和核心组教师在现场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子辉副教授《古典诗文与吟诵》专题培训,对《声律启蒙》这本蒙学经典的诵读及其诗学价值有了深入的认识,其他子课题校的教师通过海淀云课堂直播平台收看课程直播也获益匪浅。

除此之外,总课题组还深入海淀实验二小、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上地学校、北京交通大学附属小学等子课题校,通过工作交流和研讨帮助子课题校理清研究思路,寻找实践重点。各子课题校确定了研究方向,明确了研究思路,在经典诵读教育实践中开展着有益的探索。


image.png四、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迎来中期检查


2020 年,课题组在立项、调研、初步展开研究的基础上,继续针对非遗课程“教什么、怎么教”展开探讨。11 月 26 日,海淀区十三五规划群体课题“海淀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迎来中期检查。中国古代君子文人讲究“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如今海淀区“非遗”课题组各子课题校的老师们汇聚在一起,共商非遗教学和非遗课程设置、共赏非遗作品和非遗教学成果,正是这一精神的充分体现。中期检查会上,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理工附中等三十余所学校的子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研究的中期进展进行了汇报;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官雅、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红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劲松、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所长严星林、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素艳等专家对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做了专业的点评和指导。


五、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


2020 年 5 月书院启动“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研究”项目,针对海淀区典型的中小学校开展调研,结合学校及教师的真实实践,梳理、总结、提炼具有海淀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可借鉴、可推广的研究成果,并实现调研、总结、提炼、宣传推广一体化的工作模式,努力扩大海淀区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影响力,为打造海淀教育“金名片”贡献力量。

2020 年 6 月该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相继组建了专家指导团队、工作实施团队,明确了项目的管理办法、工作机制,建立了政策研究、教师发展、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内的五大子项目。项目组以海淀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学校为研究对象,对海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海淀模式,总结和提炼海淀区域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经验与成果,对成果进行加工、提炼和总结,并以文集方式集中呈现,完成成果文集、研究成果网络推广报告 15 册,书院存量课程资源加工 200 集。

image.png

2020 年 12 月该项目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成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与探索,为未来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工作参考。

image.png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