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敬德书院学术课程

时间:2021-11-22 浏览:1083

课程是书院的根本,学术课程又是书院课程的根本,学术课程的设置旨在让学员系统学习传统文化某一领域某一主题的知识,接触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进而更好地服务于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热爱传统文化并能传承文化的学生。2020年下半年,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书院开启了学术课程工作。开设了《<说文解字>与汉字文化》课程。

image.png

从2020年11月3日第一讲到2021年1月5日最后一讲,《<说文解字>与汉字文化》课程顺利完成,50余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并顺利结业。


一、课程开设缘由


完善书院课程体系。敬德书院从建院以来已经开设了18门学术课程,涵盖了经学、史学、文学、诗学、蒙学等方面的内容,一直未开设有关汉字学习的课程。传统小学包含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是分别针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学问。因此开设有关汉字的课程是对书院课程体系的完善。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汉字是表意文字,通过六种造字法形成了汉字的构造。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古人对自然万物与社会人伦的思考。每个文字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妙所在。因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因,汉字教育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

语文教学的需要。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中国文字的象形、表意,去体悟我们民族的文化、思想,这是大写的语文教学的过程。通过学习汉字,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汉字的王国、文学的王国,文化思想的王国中去。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被学生喜爱,才能给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与成长动力。

image.png


二、课程专家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负责人之一,原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国际汉字文化研究会理事、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冯蒸教授早年曾受著名音韵学家陆志韦、王静如二位先生的多年教诲。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又受到著名学者李荣、邵荣芬、王显教授的指导。1989年至今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先后担任汉语言文字学教研室主任、汉语言文字学学科带头人。任教期间,多次赴海外进行访问并合作进行音韵学研究。在多年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风格,目前已出版专书多部、发表音韵学论文百余篇。研究专长主要有音韵学、历史语言学、汉藏语比较、方言学(尤其是北京话)几个方向。在音韵学领域,对汉语的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研究均有建树,在文字学方面也有涉及,对《说文解字》有较深入的研究,有关专著在国内外颇有影响。

image.png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共10讲,第一讲,许慎与《说文解字》概述;第二讲,《说文解字》叙表讲解;第三讲,《说文解字》释形体系——汉字构造六书理论;第四讲,《说文解字》释义体系——训诂学初步;第五讲,《说文解字》释音体系——音韵学初步(1);第六讲,《说文解字》释音体系——音韵学初步(2);第七讲,《说文解字》540部首讲解(1);第八讲,《说文解字》540部首讲解(2);第九讲,《说文解字》540部首讲解(3);第十讲,《说文解字》与汉字文化。

image.png

四、课程效果

image.png章太炎《国故论衡·小学概说》:“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伪斯甚”。小学是指学习语言文字知识,据《汉书·艺文志》书籍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学会了造字之本,才能正确地阅读经典、理解经典。在我们今天的学习结构中,许多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是缺失的。本课程使得学员对《说文解字》有全面、系统的认识,掌握了《说文解字》的核心内容,对汉字有了全面的了解;学会用“六书”分析汉字构造,初步掌握了汉字的训诂、音韵,通过汉字学习了中华文化;了解和掌握了《说文解字》540部首,培养了独立分析汉字问题和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古诗文教学的能力。老师们将所学行之成文,形成书院课程史上第一本文字学文集《溯源汉字觅斯文》。

image.png

附录:教师学习感悟

汉字,让我痴迷

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  闫双丽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我知道学生应该有多少英语词汇量,但是,对学生应该认识多少汉字、会写多少汉字、会用多少汉字没有概念。直到有一天,一个学生把“澳大利亚”四个字写错了三个、直到有一天有个学生不会写“高兴”的“高”的时候,我开始对学生应该掌握的汉字数量留意,我们学生有一本3500字练习,大概是应该会3500字。可是,小学就该会的字,学生到了高中为什么又不会了呢?“不用”、“提笔忘字”、“打字的机会多于写字的机会”等是学生给我的理由。推己及人,由学生我想到自己,我会写多少汉字?会用多少?有没有提笔忘字?有没有打字的机会多于写字的机会?我确实不知道自己会多少汉字,确实是提笔忘字,确实写字的机会少了很多。为了知道我认识多少汉字,我用《新华字典》(第10版)做了检验,我把自己不认识的字用记号笔标出来。这一标不要紧,我发现,不认识的字太多了。《新华字典》(第10版)的修订说明里写道:“修订后的字典收录单字(包括繁体字、异体字)10,000余个,带注解的复音词3,500个。“我大概也就会3,000-4,000,我所会的汉字还不如我的英语单词多。我顿时觉得紧张起来,我是个中国人呀!汉语是我的母语,汉字是我的文字,可是,我却没有汉字的积累。“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汗颜的同时,我觉得我应该做一些事,应该认认汉字。我把《新华字典》(第10版)当作我的汉字书,开始识读里边的汉字。这一认字不要紧,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汉字太可爱了。比如,“赆“是临别时赠送的礼物;”贶“是赠、送的意思;”桷“是方形的木头;”溷”是肮脏、猪圈的意思,这些字从字形上都看得出来。还有更多,”甫“是美男子的意思,难怪杜甫字子美,“黼”是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偶然的一个机会,我看到了武汉大学万献初老师主讲的《说文解字与上古文化》这门慕课,如饥似渴,万老师的课把我带进了汉字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对汉字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许慎的《说文解字》,知道了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知道了汉字六书。但是,那个童话世界太大,我还是看不到边际。“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越看不到边际,越想知道更多,越想得到更多的资源。“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份珍贵的资源来自敬德书院,是冯蒸老师讲的《说文解字与汉字文化》这门课。冯蒸老师的课涉及的内容更多,不仅有汉字的结构分析、540部首的讲解,还有音韵学、训诂学等内容。冯老师讲课旁征博引,把我带到一个更奇妙的汉字王国,这个王国是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古老文字从5000多年起至今一直在延续,这些文字记录了远古时期的人们的生活,这些文字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渊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出自《诗经》,我一直以为是描述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冯老师问:“是普通的青年男女吗?普通人家有钟和鼓吗?”一时语塞。我在《论语》里看过,八佾第三第一句话:孔子问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个讲”礼“的民族,是把礼节看得很重的。字面是钟和鼓,但是,反映着当时的文化。钟和鼓是当时的礼乐器,指权贵人家的音乐。由此可以看出,这并不是一对普通的男女。冯老师的知识体系令我敬佩,拿来一个点就可以引入很多。就我的语文功底来说,听起来难度比较大,比如,冯老师讲”物“这个字的时候,引出了”物情“(人性的意思)、物议(人说的话的意思)、物故(人死了的意思)、英物(人很帅的意思)和尤物(漂亮女士的意思),这些都是我不懂的。但是,冯老师的课却让我有很大的好奇心去思考和探索汉字。

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常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字也是文化。我喜欢汉字,虽然一些简化字、新造的字、网络流行语替代了原本的汉字,使汉字失去它本来的意义,电子产品的输入法让我将很多汉字忘掉,有的也只是停留在认读层面。但是,这次的学习经历让我对汉字有了更新的认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常从字根、前缀、后缀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单词、背单词。作为一名语言教师,我首先是中国人,我希望知道汉字的来源,这有助于词汇的对比,有助于文化的对比。我希望学生能把汉字讲给外国人,让外国人知道汉字的魅力,让外国人通过汉字更了解中国,让外国人知道中国文化真正的博大精深。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