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明:享劳动之乐 创生活之美
作者:刘月明(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始建于1946年,有着7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创造教育理念与学校文化体系”,围绕“为创造者的幸福人生奠基”教育理念,和办效能卓越、特色鲜明、富有创造意蕴的实验学校办学目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发展思路,着力将学校打造成学习者的检验所、验问者的实验室和创造者的体验园。我们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立足学校实际,提出了把准育人方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注重资源整合、坚持实践体验等7条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在组织制度、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主题活动、资源挖潜等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被评为“海淀区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学校”。 劳动团队的老师们被大家戏称“劳魔”,这个“魔”可不是“模范”的“模”,而是“魔怔”的“魔”。课程搭建之初,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校内外调研,发现:学生对美食有极大的热情,但对饮食文化、制作方法了解甚少;对农作物、植物、花卉很喜爱,但对种植方法、生长周期一点都不清楚;对风筝、扎染、剪纸等传统工艺制作有浓厚兴趣,却没有接触的机会……基于此,我们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依据学校科技示范校、艺术特色校特点和团队老师的特长,将科技、艺术、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研发了《光影造物 激光切割》《创意百变纸箱车》《非遗传承 由“染”而生》《“烘”享美味 “焙”感美好》《创意百变 纸箱造车》《种下梦想 长出希望》等特色课程,初步形成劳动教育“常规+特色”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粘合剂”。我们以劳动项目为载体,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进行融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 同时,学校加大劳动教育投入,在劳动体验活动、社团建设、课程开发上做到资金到位、设施到位、保障到位。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校园空间,规划配置劳动实践场所:将食堂开发为食育中心以开展烘焙课程;利用机器人、创客教室开展劳动项目式学习,美术教室开展扎染课程;在有限的校园场地开辟丰富的种植小基地,充分利用校内的清洁区、垃圾分类回收站开展日常劳动实践等。 劳动教育的开展不能靠一己之力,必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统筹各方资源。我校坚持以学校劳动教育为主导,家庭劳动教育为基础,社区、社会劳动教育为依托,通过架设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积极拓展劳动教育的时空,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劳动教育的落地落实。通过开展“寻访我家的劳动模范”主题活动,带动家庭劳动,促进亲子合作;在社会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走进社区为老人和残疾人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从国家劳动政策、学校发展需求、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出发,在劳动教育指导理念和目标体系的指引下,围绕“创享+”这条育人主线,对三大类劳动、十大任务群进行校本化整合后,建构起立体化的“创享+”劳动课程体系。在课程纵向设置上,采取分层育人的模式,设置了“基础性-拓展性-实验性”三层课程;在课程的横向设置上,对十大任务群进行校本化整合,形成基于“劳动创享美好生活”理念下的五大劳动课程群——“创享生活+、创育田园+、创新工场+、创美工艺+、创益服务+”,并将家校社协同、五育融合等全面思考,形成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农业种植+农业养殖、工业生产+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现代服务业体验+志愿公益劳动的良好局面。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年儿童劳动教育,以劳赋能,行以致远。作为劳动教育带头人,我和团队的伙伴们会不断地努力,携手培养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的新时代劳动“创享家”。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