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合院的文化内涵及生活情韵

时间:2023-06-01 浏览:87

作者:孟霄然(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北京四合院凝聚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既讲究风水禁忌,又体现了强烈的伦理尊卑的含义和隔绝内外的功能,以宽敞端庄而又不失曲折含蓄的风格形成了一片静美的小天地。一年四季,四合院成为北京人最富有诗意的栖居空间,充满了雅致恬淡的生活情韵。
   

01



伦理秩序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家庭也是等级鲜明的社会的缩影。住宅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特性。四合院中的布局与家庭成员聚居的形式紧密对应,各座建筑分属家长、子女、仆佣等不同的家庭成员,通过位置、朝向、宽窄、高低体现了不同的等级差别,又连接为统一的整体,尊卑有序,具有很强的伦理特性。
    

四合院中的正房大多居北,朝向最好,面宽和进深都是最大的,同时屋顶也是最高的,是整个住宅的核心建筑,因此由一家之主居住。一家的老主人去世了,继承者不但得到全部家产 ,也可以搬进正房,名正言顺地占据核心位置。


厢房东西对称,地位低于正房,大多用作儿子一辈的住房。中国的传统是以东为贵,因此理论上讲应该由长子住东厢房,其他儿子住西厢房,而且东厢房的屋顶要比西厢房略微高一点,表示“青龙压白虎”之意。不过这点差异只是风水上讲究,肉眼是辨别不出的。
    

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地位不高,一般住在后罩房中。家中的教书先生以及留宿的客人大多安排在外院的倒座房里,而一些下人则根据各自的具体分工分别住在倒座房、耳房、后罩房或者跨院的下屋中。地位低的人,住所的朝向就比较差,房间也窄小。
    

从居住的角度来说,西厢房朝东,面对的是晨光;东厢房朝西,面对的是夕阳,有西晒之苦,住起来还不如西厢房舒服,有的人家因此也可能把东厢房作为下屋使用。对此老北京也有句谚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整个四合院中,只有北房才具有冬暖夏凉的最佳效果,西房次之,东房再次,南房最差。曹禺先生的著名话剧《北京人》中,辈分最高的家长老太爷、老太太住北房,下一代的大爷、大奶奶住西厢房,东厢房留给保姆、奶妈带着小孩住。这是民国时期的北京四合院的一种生活写照。
   

图片
图片


02



隔绝内外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体系,除了山墙之外,单体建筑本身大多不设厚重的外墙,没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四合院各座建筑都面向内院分布,整体防卫效果主要靠周围的一圈院墙来完成。
    

对于四合院来说,封闭的外墙和内部的重重隔墙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区别内外,尤其是限制女性的活动范围。先秦时代的《墨子》中就说过:“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 意思是建筑庭院中的墙需要具有足够的高度以免男女混杂。在一座大型的北京四合院中,结实的外墙把里面的所有建筑都遮盖的严严实实,令外人难窥究竟;倒座院与内院之间的隔墙把一般的客人礼貌地阻挡在垂花门之外,前厅与后寝之间的隔墙把相对具有公共性的空间与完全私密的居住空间分开,后罩房、跨院的隔墙又把附属空间与主体院落区分开,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院落,整个系统显得封闭而严谨。
    

这种封闭性给住在四合院中的人们带来充分的安全感,层层的隔墙也进一步限定了不同庭院的空间性质,有利于维护家庭的稳定。
   

图片
图片


03



静美天地



中国人的艺术最讲究曲折、含蓄,对此冯友兰先生曾经总结说:“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览无遗,是一切中国艺术的理想,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无不如此。”这种思想反映在建筑中,就表现为复杂而递进的院落空间,如同一幅长卷画,需要随着人的行进脚步来依次展开每个庭院,最重要的建筑大多掩藏在大门和围墙之内,而不是一览无余地直接呈现在人的面前。北宋词人欧阳修的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正是中国建筑最形象的写照。
    

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中国建筑,同样讲究曲折、含蓄。从宅门开始、照壁、月亮门、垂花门,形成了一道道的遮挡和入口,在甬道和游廊间不断转折的路径以强化曲径通幽的效果。在多进的大四合院中,这种深度的空间感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不同大小和不同形状的庭院与高矮、朝向不一的房屋相互穿插,形成开阖变幻的空间,如同一首节奏鲜明的曲子,引人入胜。


每个院子的正房、厢房、耳房形式虽然雷同,但面阔、进深的尺度各不相同,很多细节上更是存在微妙的差异,加上小巧精美的垂花门和开敞的游廊,整体上呈现出主次分明、虚实对照、错落有致的序列感,在花木、光影的映衬下,自成一个静美的小天地。


图片
图片


04



雅居生活



四合院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空间,也与北京人的精神气质高度契合。到底是北京人的地方性格决定了四合院的格局,还是四合院的格局影响了北京人的地方性格 ? 这个问题很难有明确的答案。我们只能说只有稳重大度的北京人才造得出这样气度从容的北京四合院,而宽敞大方的四合院又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二者相辅相成,难分彼此。


北京四合院具有很多优良的物理特性,又充满了人情味,特别适合北京地区的日常生活。


四合院院落宽敞,日照充足,大部分房屋都可以获得很好的采光;四面围合的内院形成了一个自我平衡的小环境,按老北京的话说,是含有“内气”, 既隔绝了街上的尘器,又保证内部通风流畅。厚重的院墙和屋墙具有很强的保温和隔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冬天的严寒和夏天的酷热。在这里,古人通过自然朴素的方法塑造出高度舒适的人居环境,显示出令人赞叹的智慧,也值得今天的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技术予以借鉴。


邓云乡先生在《四合院的冬·春·秋》一文中总结道:“北京四合院好在其“合”,贵在其“敞”。“合”便于保存自我的天地;“敞”则更容易观赏广阔的空间,视野更大,无坐井观天之弊。这样的居住条件,似乎也影响到居住者的素养气质。一方面是不干扰別人,自然也不愿别人干扰;二方面很畅快,较达观,不拘谨,较坦然,但也缺少竞争性,自然一般也不斤斤计较;三方面对自然界却很敏感 ,对岁时变化有深厚的情致。”


从春节开始,北京人就在四合院的大门上贴上对联和“福”字,把庭院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除夕之夜,各家宅门打开,以求纳福迎祥。元宵节的时候,屋檐廊下,都会挂上漂亮的花灯。春天北京经常刮风沙,没有江南那样的柔风细雨,但院子里的大树依然发出新芽,丁香、海棠也绽放出花朵。坐在廊下,听小鸟高歌,看花木更新,同样能体会到浓浓的春意。


北京夏天很热,四合院里却自然清凉。人们用一种似纱非纱的“冷布”糊上窗户,又透气又敞亮。隔扇门上挂上竹帘,隔着帘子能朦胧看见院中的树木光影。为了降温,可以在屋里放一个木桶或者瓦盆,里面搁一大块冰厂运来的天然冰块。有钱人家还在院子里搭一个天棚,专门用于乘凉。搭天棚是一项很高明的手艺活,需要专门的棚匠来完成。用长长的杉篙做支柱,小竹竿做横支架,顶上铺芦席,以粗细麻绳捆扎,十分方便。夏天坐在天棚下乘凉避暑,说不出的惬意。到了晚上,还可以把顶上的芦席卷起,露出一方星空,更加引人遐思。除了夏天经常搭天棚以外,一些人家在办婚礼、丧礼和贺寿的时候,也会搭天棚用于接待亲朋好友。以前北京人有句顺口溜“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 说的就是小康之家的生活理想。


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院子的树叶开始变黄、飘落,台阶上摆出几盆菊花。中秋之夜,院子里排开桌案,陈列着月饼、瓜果,一家人团圆赏月,别是一番光景。偶尔落下的秋雨,打在地砖上、草丛中,雨停了,还可以听见断断续续的秋虫叫声。天高云淡的时节,宽阔的大院里也可以放风筝,风筝以淡蓝色的天空作背景,清爽而美丽。


冬天的北京是很冷的。树叶都落尽了,只剩下枝杈。只有四合院的红柱绿漆还显露出几分浓艳的色彩。人们重新把窗户糊得更加严实,屋里生上炉子,腾腾的热气与室外的冰凌是两个世界。晴天的时候,可以在院子当中晒太阳,聊家常。下雪了,人们在院子里扫雪,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银妆素裹的四合院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素雅清新。


在四合院中,旧时的北京人过的确实是一种“诗意的栖居”生活,也让今天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现代人羡慕不已。


从施工建造到装修布置,从风水选址到栽花种草,北京四合院蕴涵着无数的奥妙,其端庄严谨的格局,轩敞大气的建筑,情趣盎然的花木,魅力无穷,永远令人沉醉。


从府邸巨宅到独家小院,从明清故旧到近代沧桑,北京四合院一直讲述着精彩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曲折生动,永远令人神往。


如果把城墙比作北京的皮肤,故官比作北京的心脏,那么遍布全城的胡同、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血脉、细胞。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脉和几百年流传下来的淳厚气息,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
    

珍爱四合院,保护四合院,把这些珍贵的建筑及其中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每一个热爱北京的人的共同责任。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节选自海淀敬德书院《2021中华优秀传统美育文化文集》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孟霄然的《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文化》一文,题目为编者自拟)


图片

专    栏

敬德夜话

责编 |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