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丨赵海军:“清明诗会”的“变”与“不变”

时间:2022-05-25 浏览:130

清明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六年如一日,以“清明诗会”的方式传承中华节日文化,尤其在新冠疫情时期创新工作,让这一传统活动彰显了不一样的意义。


作为一所国际学校,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这项活动呢?我们的校训是“做豪迈的中国人”,育人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我们的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带着文化自信走出国门,学成报效祖国。


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无疑成为重要的实践平台,其中,清明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此时,国人要走出家门,到大自然中感受春天到来的勃勃生机;思亲祭祖,我们要祭拜先人,寄托哀思缅怀的意义不单纯是对亲人的思念,更该成为一种民族的风俗,是敬祖报本观念的延续;缅怀先烈,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更要在这个节日祭奠英烈,传承爱国情怀。


但是,这一节日在现代也遇到了一些困境。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在 100 名高中受访学生中,“记得清明节具体日期”的只占 10.36%,近 90% 的学生认为清明节习俗就是扫墓祭祖。“在清明节你的活动是主动的,还是被动跟随父母参与的?”,学生回答“主动”的只占 3%,“积极参与”的占 15.3%,“被动参与”的占 40.6%。这个数据令人惊讶,中国各种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已经设定为国家的法定假日,但是节日文化的深入普及要靠社会、家庭的教育,更需要学校的教育。于是我们抓住清明节这一契机,开创了“清明诗会”这一形式。


图片


创新形式,不断增强“清明诗会”的育人效果


我校的“清明诗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诗会的举办形式也是多样的。现场朗诵诗歌与民族舞蹈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充满着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2020 年新冠疫情袭来,学生居家上网课,各地采取了“非必要不远离”的防疫政策,离开家乡的学生不得不留在原地过节而不能回乡祭祖,这就造成了清明节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一环——扫墓祭祖不能实现。老师和学生也都不在一起,这届诗会大胆创新,举行线上清明诗歌朗诵会。首先成立筹备组,具体包括诗歌篇目选择小组,朗诵人员招募小组,制作小组等。确定诗歌篇目后,由招募组向全体学生发出招募令,孩子们踊跃向老师报名,最后采取线上 PK的方式,选择最优的参加诗会。这次诗会的听众由学生变成了学生和家长,影响面更大了。举办那天,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项目组在线上总协调,主持人和每一位朗诵者都在各自家里。大家协同作战,播放音乐、更换朗诵背景、朗诵一气呵成。尽管也会出现信号不稳等现象,但是这次诗会学生和家长反响热烈,疫情之下的清明诗会让大家对祖国的伟大,对医护人员、志愿者的感恩有了深切的认同,师生、家长学生都受到了心灵的洗礼,很多家长也为自己孩子的表现而自豪。


2022 年,防疫形势再次严峻起来,我们在上级部门的指示下,及时将清明诗会改成了录播的形式。小初高师生在校领导引导下精心编排节目,又将节目在各个新媒体平台传播出去,取得了更大的社会效果,让校外的观众也得到了深刻的文化熏陶。在筹备过程中,我们将清明诗会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诗会举办前,高中语文组老师在班级中布置任务,让学生按照清明诗会要求的选材范围,自行选择一首诗歌或者散文,课下练习,然后课堂上现场朗诵诗歌,老师和同学们现场打分,成绩计入学生过程评价中。最终优秀诗歌和选手被选入学校清明诗会中。每一名学生都是诗会的参与和实践者,都经受了诗歌的洗礼,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图片


坚守初心,持续发挥“清明诗会”的育人价值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形势的变化,我们“清明诗会”的形式一直在创新,但核心价值始终没变,发挥的德育作用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即“踏青迎春、思亲祭祖、缅怀先烈”,将清明节的传统文化渗透与家国情怀教育,以朗诵的艺术形式传递给一代代世纪学子。


小学的孩子们在优美的古诗词中“踏青迎春”,感受春天的美好,初高中的孩子通过现当代一篇篇经典散文、诗歌,走进作者内心,感受华人血浓于水的乡愁情结,重温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的民族英雄的伟大事迹,在“炮火洗礼”中,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壮怀激烈震撼心灵。一堂贯穿古今,饱含从柔美到壮烈,从诗意到厚重的思想大课,在师生、家长的共同参与中,取得了超越日常德育课堂的效果,深受大家喜爱。

高中张治国同学初中时便参与到诗会中来,但这次他的感受再次得到了升华:“我初中时仅仅是作为诗歌朗诵的爱好者,这一次我真正走入了文本,感受了方志敏、赵一曼、叶挺等革命志士誓死报国的决心,深受震撼。我们今日的美好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的,我终于明确了自己出国留学的目的,那就是学习国外文化和技术,将来报效祖国,做一名真正的豪迈的中国人!”

 

安语涵同学在看到孟晚舟女士的《月是故乡明 心安是归途》的文章后,感受了她当时被非法拘禁异国他乡的心境,对她“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的坚定信念感同身受。在读到“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时,真正感受到了祖国给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强大力量。


“清明诗会”是一场文化盛宴,未来我们会继续坚守初心,不断创新,让这一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焕发出时代的勃勃生机。


图片


(本文载于《敬德书院学刊》2022·春刊)


图片

专    栏

探    索

供稿 | 敬   德

责编 | 高   丹

          惠   风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