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以多元化教学为依托,深化传统礼乐文化
作者:李丹丹(海淀区红英小学)
李丹丹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命题是立德树人,通过教育、践行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无论是感知传统文化中的文字魅力,还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品质素养,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当下都应与育人教育结合,用现代意识和眼光挖掘传统礼乐文化中的文化精华,建构与现代经济生活相适应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 中华传统文化对我国数千年的社会文明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小学阶段,该如何将传统文化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扎下根来,是自己一直努力思考与探索的方向,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探究。 一、借助课堂教学,礼乐传统日常化
课程的正面引导,是小学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效形式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博而深刻,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直观体会,如果仅仅是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生硬的介绍,一方面消解了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学生并不能深切感悟到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也就很难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教学中,自己决定选择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切入点——传统礼乐文化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联性,将小学生日常行为礼仪与传统礼乐文化礼仪联系起来,开展“传统礼乐文化”的课程教学,从而将礼乐文化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形成德育拓展性课程,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以《坐立之礼》礼乐课堂教学为例,在课堂中,首先讲述了“刘伯能教立正”的故事,借助这样的礼乐典故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坐立之中蕴含着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之后出示《礼记》《弟子规》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与坐立规范相关的内容,先让学生理解句意,之后通过小组示范、情境出演,让学生在朗读、观察、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正确的坐立规范,同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在坐立之礼的背后蕴含的是深远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传达出的是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和处世观。当然,要让学生真正的将传统礼仪内化于心,则要让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礼仪其实在自己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因此在课堂设计中,自己结合校园中的“微习惯”“阳光密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其实很多传统的坐立之礼,与我们当下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 ,从而明白传统礼乐文明一直就在自己身边,并进一步反思自己日常行为是否符合正确的坐立礼仪。最后,通过让学生设计“自省卡”“宣传卡”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践行并传承传统礼乐文化。这一节礼乐课程,在“知、悟、省、行”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会礼乐文化的丰富内涵,感悟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将礼乐文化真正地践行和传承。 “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国学中的传统学问,不仅侧重培养学贯古今的博学之人,更加侧重培养品行端方的谦谦君子。借助课堂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礼仪,是让学生养成良好品行的重要方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益传承,更是培养民族自信的基础。结合《礼记》《弟子规》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用现代意识挖掘“礼乐文化”中的教化和感化等因素,弘扬中华民族崇礼义、尚和合、讲仁爱、美善相乐的礼乐传统,从而让学生能够形成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自信与自觉。
二、依托传统活动,文化传承趣味化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是一个从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本质理解的过程,如果简单地停留在单一的讲解与介绍上,容易引起低段学生的枯燥情绪。要让学生真正地体悟到传统文化背后的意蕴,自觉的去思考与探索传统文化背后的深意,需要借助多样化的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探索与研究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自己作为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始终在班级教学与管理中实践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也承担学校传统文化教研组中的任务工作,通过组织传统文化教研活动的开展,与学校老师共同研究讨论传统文化在学校中传播与传承的多样化形式。在教学与管理的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开展了多项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依托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能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从而避免学生对于“洋节日”的过分推崇,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以一次端午节活动为例,在节日前期组织班级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分组,从“端午故事我来说”“端午习俗我组织”“端午文化我分享”三个角度,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在端午节前利用一节班会课,分别开展这三项活动。在“端午故事我来说”的活动中,汇报的学生们从屈原的故事说到吴越先民拜祭龙祖,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端午节的历史缘由。“端午习俗我组织”的活动中,有同学现场教学包粽子,有同学展示制作香囊,甚至有同学准备了射五毒的相关道具,一边介绍其中由来,一边为同学展示如何射五毒。最后的“端午文化我分享”活动,则是让每个同学说一说,在体验了前两个活动后自己的体会。也正是在这个活动中,有同学提出对端午节的习俗与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同学提出了对端午节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传统节日的文化深意与意蕴,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正是在趣味化的活动中不断形成与深化。
三、结合学科特点,文化体悟多元化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能够最直观接触并体会到的形式。因此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则需要借助不同课程的个性特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文化的多元性。 以语文课程为例,在五年级语文课程中有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遨游汉字王国”,借助这一个语文单元实践活动,自己有意识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汉字的趣味和汉字背后的文化深意。这一单元中,借助“汉字真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搜集字谜、歇后语、有关汉字的趣味故事,以及了解汉字的形成方式,利用课上时间让学生交流这些有趣的汉字,激发学生对于中国汉字的兴趣与热爱。之后,开展“我爱你,汉字”的活动,让学生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字体演变等内容进行交流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汉字背后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蕴。最后一个活动,则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以汉字为主题的研究报告,从而进一步研究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 作为教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终身的职责,做到让每个学生深刻领悟传统礼乐文化的内涵与意蕴,努力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就是在履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光荣使命。之后教学中,自己也将继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将深入体会传统文化背后的深意,撷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断地进行自我内化和提升,真正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专栏 敬德学苑 责编 | 水芙蓉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