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德文丛

探索丨李劲松:非遗的赓续与新型社区的营建 ——非遗课程的融合进程解析

时间:2023-03-16 浏览:1029
图片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劲松




非遗的语境


(一)

非遗的传承


1

非遗人


非遗人包括:匠人、学人、管理和推广人。

 

匠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者,是肩负“技”和“艺”接续和传承重任的主体;

 

学人,为非遗的学术传承者,肩负着非遗的认知及其价值探究的使命;

 

管理和推广人,则在保护和促进社区和族群的认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当下新型文化社区的营建则是主力军。

 

上述三者各自社会功能的体现,都是要通过非遗教育培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人才”来实现的,他们都是非遗传承的主体,亦或称作是非遗教育的主体。


2

非遗的传承

 

传统的“技”和“艺”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在支撑。这样的知识体系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依靠行为方式的途径,即口传心授及相关的实操来完成传承实践。这样的知识体系如果不通过实践,没有实际的操作和体验,就无法延续。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体系为其支撑,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本应该展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就会荡然无存。所以,匠人传承过程中,首先要承续传统的技艺和技能,同时必须注意学习和总结提供支撑的相关知识。因此:技法+相关知识=完整的非遗传承的内容。

 

3

非遗传承的类型


01

正规教育


全国各地相继出台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均特别强调教育、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人才。但是长久以来,有关非遗教育既没有相应的学科支撑,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规范,各层面的教学莫不如是。

 

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新增学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至此,拉开了非遗正规教育的建制化序幕。课程及教学规范化,课程目标明确,课程评价体系日趋完善,非遗保护的实践证明,对于非遗传承能够产生直接且更强烈作用的应是正规教育。

  

02

社区型群体传承


社区型群体传承有时候指在一个文化区的范围内,有时候指在一个族群的范围内,众多的社区成员共同参与传承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或形式,或反过来说,某一种众多社区成员参与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示了组成这个社区的共同文化心理和信仰。

 

“社区”(community)无疑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词——在该系统中,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清单编制、保护措施的规划和实施,到申请进入各类名录的整个过程,都强调“社区最大限度的参与”,倡导“将社区、群体或个人,置于所有保护措施和计划的中心”,主张“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其所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应发挥主要作用”。

 

在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进程中,长期的社区参与、主体的全程参与,却会带来比仅靠政府支持的保护措施更持久的持续性。社区所指涉的并非地理空间,而是指向非遗的实践者——非遗人。

 

随着非遗进校园的拓展和深入,催生了非遗实践的新社区的形成——融合非遗教育的学校。对应社区的概念,学校具备了“社区”所有秉持的元素和内涵。

 

当一种(或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或形式穿越了学校的围墙,众多的师生以非遗课程的方式,共同参与传承这种(或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或形式,非遗文化沁入校园文化,融合成这个社区的共同文化心理和信仰,造成了非遗与课程的融合。

 

03

家族传承


家族传承型非遗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传承方式,其特征是上辈传下辈,一代传一代,绵延不绝。采用家族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传统医药领域和体现文化多样性领域方面的祭祀仪式、宗教仪式、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因此出现许多医药世家、手工艺世家和巫师世家等。积极的情况是,在家族传承中,非遗项目固有的核心技艺、文化属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融入一代又一代家族成员的血液,顽强地、完整地有序传承;消极的情况是,家族成员往往陈陈相因,一方面技法上精益求精而在技艺上固步自封,从内心抵触与时俱进的改变。

 

04

师徒相授


师徒传承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某种手工技艺、戏剧曲艺等,这种方式比较常见;二是没有拜师,没有师徒名分,基本上是常听多看师傅的演唱、表演、操作,在师傅的熏陶下通过间接的方式习得,大批培训班的学员等,就是这样的习艺方式。

 

 图片



新型社区的营造


(一)

营造新型社区的时代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早就明确指出:“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从“确认”到“振兴”共九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以确保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为主旨的工作体系。通常理解的非遗的非正规教育,除了社区群体传承、家族传承、师徒相授,在当今也包括短期的研习班、进修班,以及各种文化场所、博物馆、展览会的现场演示与熏陶。这种非正规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至今仍普遍存在。后继乏人并非中国独有而是非遗传承具有普遍性的难点。实践表明,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才是疏解这一困境的良策。其中,正规教育,包括非遗实践的新型社区的营造,即非遗课程教学的实施,显得至关重要且具有时代感和紧迫性。

 

北京市海淀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文化,但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只有融入生活、创新发展,才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因此,非遗教育便成为重要的实施路径,同时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与立德树人实践意义。这正是正规教育发展自身的需求。

 

非遗教育应以文化为引领,立足固本立魂,通过“非遗”技艺研习,表达“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激发教师对“非遗”的热爱,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通过非遗传承与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为实践这一理念,2018年4月,海淀区敬德书院与海淀区文化馆北馆(即稻香湖非遗科学城)联手,启动了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施研究课题。启动时有39所学校以不同的非遗项目作为实践内容参加了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至项目执行的中后期,海淀区已有65所学校和单位成为了非遗传承基地学校。

 

 图片


(二)

非遗课程教学的转换机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传统及工艺(非遗)的“保护”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来实现的;承续与传播,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两条重要路径;非遗课程与学校教育的融合,是期望中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结合模式之一,能够以引导民众认知非遗为始点,助力催生承续群体的出现,进而在推广的过程中践行传承。而承续与传播并举,应能够培养出质量兼具的后继人才,非遗方能得以赓续。能够实现非遗传承中起重要作用的正规教育,关键在于非遗内容的文化传播以课程的形式实现教学转换,在于新型非遗社区的营造。

 

1

新型社区的空间向度


01

本体向度


作为非遗的本体,非遗人的成长经历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经历对于非遗的赓续、传统和精神的树立,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非遗人成长的共同特点是经由家庭、社会的熏陶或学校教育的引发,对非遗(项目)产生了兴趣;这种兴趣经过实践完成认知,升华为爱好和热爱,以致全身心地投入并乐在其中,以此为安身立命之所。这是非遗人承续非遗(项目)的主因。

 

02

自然环境向度


自然环境,为非遗(项目)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候条件。显而易见,没有适宜的物质基础,非遗(项目)无从应用施展,非遗人无法生存更遑论发展,传统和精神更是无从依附。因此,没有适宜的自然环境,非遗新型社区是根本无法构建的。

 

03

社会环境向度


新型社区必须遵守大环境(国家、社会)的规定和族群的习俗。推而广之,须受到(社会的)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也是上述提到的《公约》中阐明的对于非遗存在的前提条件——特定约束下的认同。简言之,符合所处地区法律法规的各项习俗要求才能够存在和发展;反之,则必然消亡。

 

 图片


2

非遗(项目)与新型社区的契合——非遗课程教学的形成机制


01

文化属性的契合


作为非遗化育空间的新型非遗社区——学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并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对于非遗(项目)面对的新型社区而言,是既有文化。对于要进入的新型社区而言,非遗项目属于“区外文化”。新型社区既有文化的属性与“区外文化”的属性有不同程度上的交集,一般而言,在诸多校园文化的共有属性方面,基本上都与非遗(项目)的本质(三个基本面向)一致,从而提供了既有文化和“区外文化”融合的可能。这种可能,既为非遗(项目)形成课程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的保障,又为这种可行的融合提供了必然性。与此同时,既有文化的个性化属性,则与“区外文化”的特质(特性中的个性)相互寻求最大化的趋同,达成两种文化属性上的契合,进而在可行的基础上实现融合。

 

02

非遗课程教学的形成机制


既有文化——校园文化与“区外文化”在共同的文化属性下产生了融合的基础。伴生而来的,既有文化对“区外文化”进行选择,探求其适合融合的特质。至此,非遗(项目)融入学校的教学,在新型社区的三个向度的共同作用下,非遗的课程教学形成。与此同时,既有文化汲取“区外文化”的养分,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结语


(一)于非遗赓续而言,学校以其特有的文化属性,成为能够吸纳非遗并使之存续的新型文化空间,即适宜非遗生存的新型社区。

 

(二)非遗的存续取决于社区和群体的认同,非遗在校园的存续也须得到师生的认同,而前提就是非遗的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二者的属性彼此契合,非遗才能被新型社区所接受、融合并发展。新型社区在地文化(校园文化)的发展需求,使得非遗课程进入校园、并与国家课程融合,有了极其充分的理由。

 

(三)非遗的传承离不开“正规和非正规教育”,而正规教育在所有诸多传承方式中作用最为显著。非遗传承的需求和国家对教育的要求,使得非遗课程走入正规教育体系的必要性日益凸显。校园,这一非遗传续赖以生存的新型社区的营建,其重要性在非遗课程走向正规教育成为必然的背景下日益凸显。

 

综上所述,新型社区的营建,对于非遗课程融合至关重要,这将是教育教学和非遗传承的首善之区。


 图片



(本文节选自李劲松《非遗的赓续与新型社区的营建——非遗课程的融合进程解析》一文,个别文字略做调整,原文刊于《敬德书院学刊》<2022年冬刊>)


图片

专    栏

敬德文丛

责编 |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