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中包含的人生智慧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被齐桓公尊为“仲父”,曾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思想言论主要集中在《管子》一书中。
该书共有二十四卷八十六篇,体系整饬,内容宏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多个领域,是研究先秦政治制度、社会治理、军事谋略、思想文化的可靠文献,其中包含的很多思想主张,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管仲 一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牧民》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句,很多熟知它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出自《管子》。说的是存放粮食的仓库满了,民众就会懂得礼节;老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没有衣食方面的忧虑了,就会知道什么是光荣和耻辱。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唯物论。两千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对于现在的社会治理仍具有借鉴意义。要想打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首要一点是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要知道,物质决定意识。 二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权修》
做事要有规划,要有长远眼光,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管子》说:若作一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五谷更好的;若作十年的打算,没有比种植树木更好的;若作终身的打算,没有比培养人才更好的。为什么呢?谷物一岁一枯,种植一次,可以收获一年。树木过十年,渐渐凋枯,种植一次,可以收获十年。人有百年之寿,培养好了,可以收获百年。
后面几句话,还有一种不同的理解,说的是:种植谷物,一年后才会有收获。种植树木,十年后才会有收获。培育人才,百年后才会有收获。我们今天常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概就源自于此。 三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形势解》
做事要从点滴积累,有容乃大。海不排斥水,所以能成就它的广大浩渺;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就它的高耸挺立;明主不排斥人民,所以能成就他的人口繁荣;士不厌恶学习,所以能成就他的超凡入圣。《荀子·劝学》中有异曲同工的话,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管子》中的这段话,文意有所延伸,认为不仅仅学习应该积少成多,社会治理也应该如此。
四 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 ——《戒》
与人交往是一门学问,管子认为,说了很多话但是做不到得体,就不如少说或不说。曾子每日三省其身,管子也很重视“反省”这一点,他认为,广泛涉猎、博学多闻是好事,但是如果不知道自我反省,及时过滤掉那些有害的知识,就容易产生邪恶的念头,做出邪恶的行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五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牧民》
管子认为,维系国家政权的稳定有四个准绳,即礼、义、廉、耻,缺少一项,国家就会倾斜、失去平衡;缺少两项,国家就会面临危险;缺少三项,政权就会被颠覆;四项全都缺失了,国家就会走向灭亡。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礼、义、廉、耻说的是人的修养问题,而国家是由众多作为个体的人构成的,如果个体的人做不到这四点,那肯定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因此,一个人的立身处世应该以“四维”为准绳。人有了礼,做事就能守规矩,不超越法度规范;有了义,就不会钻营冒进;有了廉,就不会文过饰非、贪慕虚荣;有了耻,就不会与恶势力同流合污,做到洁身自好。
六 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乘马》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 《枢言》
不讲诚信的商贾不能靠做买卖吃饭,不讲诚信的工人(工匠)不能靠做工吃饭,不讲诚信的农民不能靠种庄稼吃饭,不讲诚信的士子不能在朝廷做官。诚信是凝聚民心的纽带。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讲的都是这一点。就个人来说,人无信则不立;就国家来说,没有诚信就不能取信于民,如《左传》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七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 ——《权修》
了解了这个人喜欢什么、憎恶什么,那么这个人的长处和短处也就可以知道了;观察与这个人交往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那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也就可以知道了。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察其言,观其行,还要深入考察他的朋友圈,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
专 栏 敬德夜话 责编 | 静 静 玲 玲 美编 | 水芙蓉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