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本色”与“讲究”

时间:2016-04-23 浏览:1974

2015年5月6日,正值春末夏初,敬德书院众芳摇落,新翠盈窗,草木葱茏,书声朗朗。在这美好的时节,在清雅的书院里,中华·敬德读书会举办了第八次读书活动。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教授带领读书会的老师们学习了《论语》“子罕篇”和“乡党篇”,透过古雅的文字让我们了解了孔子的“本色”与“讲究”。

有别于以往,本次读书会首次开展了小组学员主讲的环节,组内的6位老师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论语》一个篇章的讲解。这既是老师们相互切磋砥砺、疑义相析、自主研习经典的过程,也是他们熟悉读书会操作流程,谙习专家传授的读书方法,为今后在本校创办二级读书会做铺垫的过程。第一组是由海淀实验中学的章珊珊老师主讲,她结合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讲述了对《论语》的理解以及带领学生研习《论语》的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在学校开设《论语》选修课的安排与设计。

随后,李山教授对第一组的展示进行了点评,他肯定了章老师在《论语》教学中身体力行的探索,并指出学习《论语》一定要跟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要学会“受用”其中的人生经验。之后,李山老师带领大家逐章学习了“子罕篇”及“乡党篇”,对两篇中的疑难字句进行了精确的阐释。例如,对“食饐而餲”一句,解释了“饐”与“餲”都是指食物变味,而前者主要是指闻起来变味,而后者主要是指吃起来变味,区分明晰而易于理解和识记。另外,李教授还引导大家通过文字还原孔子的品格和形象。例如,孔子从不讳言幼时的贫苦生活,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在自己生病而“子路使门人为臣”时,对子路的弄虚作假表现出极度的愤慨,发出“吾谁欺?欺天乎”的喟叹。这些都表示出了孔子的“本色”,至死都忠于自己,不愿放弃自己的真实。虽然遭遇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丧学生的三大人生遭际,却展现出了“少年用功夫,中年有成就,老来有境界”的可敬形象,不断奋进,十年一境界,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生命的本质。

如果说“子罕篇”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本色”,而“乡党篇”则通过诸多生活细节和片段,让我们看到了孔子的“讲究”。孔子谨守传统礼节对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的规约。他在乡里时的入乡随俗,在宗庙朝廷的恭谨庄重,对衣饰的颜色、质料、长短的严格选择,对饮食的色、香、味、烹调、酱料的精细要求,都呈现出一个更生活化、更真切可感的孔子。他一丝不苟地坚守着周礼,在“不逾矩”中享受着生命的本真和自由。

孔子的这些品格不仅成就着他自身的完善,也通过经典传承下来,形塑了后世历代儒者的生命境界和精神气象。例如,“子欲居九夷”一章反映出孔子包容宏阔的文化观。他对异族平等视之,认为各种族之间没有高下之分,粗野的文化也是可以被改造的。孔子对文化的这种包容深刻影响着后世儒者对异族文化的基本看法,使儒释道在他们精神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体现出的苍茫的宇宙意识也深刻地影响了苏东坡等唐宋名家开阔的心胸与士大夫的精神境界。这种根源于孔子的洒落与脱俗“胜庄严,胜妩媚”,真正诠释了自孔子以下真正的儒者风范。而在李山老师收放自如,开合有度的讲述中,这种风范也深深触动了读书会所有学员的心灵,让大家在理解、体悟、认同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完善着自己的品性。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