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群像谱

时间:2016-04-23 浏览:1678

       2015年5月13日,在草木清芬之外,敬德书院又添书香。来自海淀区中小学的40多位教师端坐在古朴典雅的明德讲堂里,静静地聆听北师大李山教授讲解《论语》“先进篇”和“颜渊篇”。明净的玻璃窗外,佳木葱茏,枝叶扶疏。老师们沉浸其中,享受着视觉和精神的双重愉悦。

 

       这是中华·敬德读书会第九次读书活动。活动伊始是第二组老师们的读书展示,由北外附小的盛玉香老师引礼,东北旺中心小学的汪喆老师领诵,北洼路小学的晁扬老师代表本组其他老师发言。他从《论语》中选取了5段文字,在简单释义之后,结合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阐明了自己的体悟和感受。这是综合吸纳本组各成员的不同观点之后做出的讲解,很好地体现了读书会“奇文共赏、疑义相析”的读书方法和原则。

 

       虽然微感风寒,但李山老师的娓娓讲述仍然深深吸引了读书会的各位老师,让大家在扁平的文字中体味到了孔门弟子的生动与鲜活。颜回的安贫乐道、子路的率直鲁莽、曾皙的洒脱气象、子贡的善于货殖、公西华的工于辞令,甚至冉有的附益变节都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大家眼前,各有各的情态,各有各的神采,俨然是孔门弟子的群相谱。孔子针对这些弟子的不同性情施以不同的教诲,最终成就了孔门七十二贤人。这些各具才情的弟子门生,有别于现代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划一,集中体现着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智慧,也鼓励着读书会的老师们学习孔子做有强大人格魅力的“人师”,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学问的“经师”。

 

       在对“颜渊篇”的讲解中,李山老师特别指出“仁”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概念,“为仁”需出于个人的、主动的选择,但“仁”是否能够实现还要看天下的局势和当政者的道德阈限。因此,虽然是“颜渊问仁”,但所指并非颜回一人,而是指在位者这一群体。另外,在为政方面,儒家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表现了非常可贵的民富论思想。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有别于我们惯常理解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单向的、绝对的服从,而是指君臣父子都要谨守自己的职责,做好自己的本分。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有序而安定。这些思想都有着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意义。当然,儒家的为政思想也有其局限和不足。例如,始终没有把民众视为可以平等参与的主动实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体现的是握有一定权柄的“君子”对身为平民大众的“小人”的绝对影响,而百姓的主动性及自为的可能性始终没有得到承认。这一点较同时期的老子和墨子是有所不及的,也表明了当时儒家人本思想的不彻底性。

 

       另外,李老师还结合“颜渊篇”中的相关词句分析了四川女司机挨打等现实生活事例,指出这是儒家所批判的“一朝之忿”,由于一时的情绪失控导致行为失当,既忘其身,也忘其亲,终于招致祸患,害人害己。而要有效地避免这种充满“戾气”的行为举止,就要像儒家一样“崇德、修慝、辨惑”,以忠信仁义来修养安顿自己的身心。这些话语像针砭药石一样直击读书会老师们的心灵,让大家引以为戒,砥节砺行,以提升为人为师的境界和层次。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