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真正价值在于建构坚强的主体性

时间:2016-04-23 浏览:1395

       2015年5月27日,中华敬德读书会第11次读书活动在敬德书院如期举行。应各位学员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持经典解读的连贯性,本次活动我们仍然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山教授做导读专家。作为已经“把《论语》讲了六七十遍”的学者教授,他对《论语》的阐释更加清晰而准确,理解愈益完善而深刻,在略显燥热的初夏给读书会的老师们带来了一室清凉。


       活动伊始是第四小组学员的读书展示活动,由首师附中的卢吉增老师主讲。卢老师先是分析了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之后分析了孔子其人及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指出孔子在中国文化中影响巨大,具有深刻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天将以孔子为木铎”仍然有其现实的依据和可能。之后,卢老师详述了孔子关于礼乐文化的观点,并做出了自己的思考。在总结发言时他说道:“我觉得读《论语》特别、特别得有意思。”而这也同时说出了读书会很多其他老师的心声和感受。


       李老师对四组老师的展示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他们对孔子及礼乐文化的讲述理解到位,有思考,有深度,很好地展现了海淀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继而,李老师讲述了他本人对“礼”的理解。古代的“礼”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具有崇高、庄严而神圣的特质。虽然今天“礼”的具体形式不同于古代,但仍然保持着这一特质,代表着一个人、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国家的体面。礼是崇高的,但更是表达情感的,是用高度的敬意表达出的最平凡的人情,或者说是在人情世界里完成的自己的崇高。这是中国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之后,李教授逐章为大家讲解了《论语》“子路篇”和“宪问篇”,在释词析义的同时引导大家向文字更深处漫溯,去发现儒家思想的智慧和局限,进而给出公允的评价。儒家有很多闪耀着智慧之光的宝贵的思想,如“举贤才”,虽然儒家对之未做具体论述,但这一思想极为重要,是后来科举取士的思想源头之一。而科举用人是有规矩的,为平民百姓的出仕创造了很多希望和机会。又如,在“无欲速,无见小利”中所体现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在“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中所体现出的为人原则,在“近者说,远者来”中所体现出的大国为政的愿景,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所体现的对和谐统一的重视等,都是儒家智慧的点滴体现。


       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儒家思想也有不少局限。樊迟问稼、圃一章表现了孔子重政治而轻经济的倾向。他认为只要政治清明,即使不发展经济,老百姓也会纷纷前来投奔。后来的王安石变法重经济之学在某定程度上是在纠儒家的这种偏颇。另外,儒家总是将君子与小人并称,让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小人难事而易说也”等,将“君子”和“小人”的区分绝对化,为后世欧阳修《朋党论》中“君子党”与“小人党”的划分种下了渊薮。又如,儒家主张仁民爱物,但始终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不认为平民有主动参政的可能性。

 

       当然,儒家思想还有一些常被视为局限,但实际存在误解的地方,如“父子相隐”的命题体现出儒家的伦理悖论。李老师认为这并非是亲情之间的一味包庇,而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以羊之小利坏父子之大义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当父亲攘羊,儿子检举他时,法庭是不予受理的,意在保护家庭,确保社会稳定。但这种选择又是有度的。当亲人的行为危害到国家大义时,也会选择大义灭亲,牺牲小情而维护大义。《左传》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经过以上的种种分析,李教授对儒家思想给出了较为公允的评价,就是儒家思想的真正价值或是优势在于通过修身建构个体的坚强的主体性,而不是从事政治,他们的道德理想主义往往会让他们在现实中举步维艰,最后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从而背离了一个儒生从政的初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避开儒家思想的局限,吸收儒家思想的智慧,找到传统文化的命门所在,以恢复其在现代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