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之心与师德意识——孟繁华

时间:2016-04-23 浏览:1252

       教育可以分成三个子概念,一个是正教育,一个是零教育,一个是负教育。所谓教育我们都清楚,首先,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第二,要激发人的精神世界;第三,是建构人的生存方式。这些都与师德和爱心直接相关。那么以这个为框架来看现实,我们是做正教育还是零教育还是在做与教育工作者背道而驰的事情呢?

 

        仁爱之心和教师的道德素养直接与培养创新人才相关,这是有科学研究依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或者说前提有三点。第一大前提就是宽松愉悦的好心情。这个事我们非常希望做到这一点,所有的获诺贝尔奖金的大师们,包括屠呦呦,她当年在那个年代是以非常宽松愉悦的心情来做这个事,否则她做不成。在高压下我逼着你,你今年年底必须结题,不结题处罚你。第二,跨文化的交流。我们需要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互动,包括今天就是一种小范围的跨文化的交流,还有国际的交流。第二条比较麻烦,出国限制、开会限制比较麻烦。第三,高度的聚焦一件事,长期地来做。屠呦呦一生就干一件事,其他就没有了,很多大师都是长期如此,我们现在特别麻烦,很难做到这一点。今天在这开会,明天跑那开会,我时间表这个月开十几次会,有的是广州,有的是什么地方,反正来回飞,欧洲还去一次,这种情况下肯定不是长期聚焦一点,这就基本上不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

 

        我要表达的意思是用仁爱之心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体现在三者的内涵之中,特别是愉悦宽松的环境,你对我有爱心,你喜欢我,我喜欢你,师生之间有良好的关系,那才愉悦,你总讨厌学生,学生也讨厌老师,这肯定不行。

 

        第三个观点,师范生培养要充分体现师德意识的培养,并且加以制度保证。现在的麻烦在于我们招生环节比较麻烦,是根据高考分来的,我们做心理学未来职业潜能的测试,没有这个环节,我们提前要进行面试,那这个动员人力物力太多了,很难做到。另外入口关,教师的入口关,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不能保证学生具有这种爱心和良好的师德。一个面试,一个笔试,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考试,这一点我同意。但是我强烈地要求,我们在颁发资格证书制度过程中,测试中应该加入实习过程。你没有经过实习,还不知道怎么教书呢,发了教师资格证书,就可以当老师去了……若经过一个月的实习,假设一个月,师生互动过程中和同伴交流过程中,很多人都能发现他是否具有仁爱之心,具备良好的师德,这样可以挡住一批存在问题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