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程方平

时间:2016-04-23 浏览:2415

儒家文化与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方平

 

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学习体会是儒家文化与中国的家庭教育传统。我是教育史出身,其实学教育史的人都会关注家庭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是归教育部来管理,所以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教育全靠教育部,好多家长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一个所谓的名校,送进去他们就不管了,因为他们觉得教育问题靠学校就可以全部解决了。这很明显是认识上有问题的。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位一体的。但是现在在我们的现实当中,学校教的内容可能回到家里就打折扣了,到社会上可能就颠覆了,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学校的教师、校长要对学生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需要兼顾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在这方面我们现行的体制又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很多人会问家庭教育到底谁来管?社会教育到底谁来管? 现试从如下方面探讨儒家文化与中国的家庭教育。

 

传统文化以儒家为纲,强调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家训、家规、家教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首先大家都在关注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以儒家为纲,但是为什么儒家叫儒家?过去一些学者曾经论述过,儒家那个儒,左边一个人,说明这个字的含义与人的关系密切。右边一个需,用现在的话语理解就是需要,右边这个需其实是易经里的一卦,叫做需卦。需卦的含义有二,一是需要,一是必需。这两个含义可以理解儒家为什么叫儒家。前面多位专家都提到儒家文化提倡仁,既是仁义的仁,又是人本的人。需卦是说天上有雨,天上的雨下或者不下,是吉是凶,要根据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况而定,所以这就促使儒家学者在推进儒家理论时关注人类社会很多具体问题。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相关的。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从来不把看似对立的事物当做你死我活的一种关系,比如黑白,善恶,成败等等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说我们的家教文化、家庭教育也好,对于个人来讲是公,对于国家来讲是私,所以家的含义是公私并存的,由此才能形成教育逻辑,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个人,在家庭里接受家教的同时也培养了国的意识、国的概念。所以我们的教育逻辑才能够从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而且这个逻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得非常积极而具有活力。

 

        儒家思想一直是我们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这种思想之所以能保持两千多年的正统地位,不光因为统治者提倡,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认同。偏远山区一位不识字的年迈老人可能十分了解儒家的孝道,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之多。一般认为有了文字,才有历史才有文化。其实在文字出现前,文化和文明就已经存在。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会感受到儒家的思想,是真正利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我们历史上有些朝代,是靠北方民族的金戈铁马建立政权,坐稳江山后基本都选用儒家思想来维护统治。成吉思汗在他战争胜利的时候晋升了一个谋臣耶律楚材,他是一个契丹人,但是对儒佛道三教都非常精通,据考证他向成吉思汗谏言说儒家思想是治理天下的法典,并从各个方面来说服成吉思汗,后来成吉思汗就接受了他的建议。成吉思汗原本认为武力可以战胜一切,但听取了耶律楚材的谏言之后选择以佛治心,以儒治国。

 

        儒家文化的宽容与博大,以及它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是非常值得我们继承的。此前有一位外国记者质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说有些概念原来有,而有一些是西方的价值观,比如说自由平等,他觉得好像我们原来一直不接受这些观念,现在怎么突然在核心价值观里面冒出来。我说这些价值观其实在中国都由来已久,而且在儒家的传统文化当中是非常丰富的。比如说自由,世界范围内大家公认的自由不是无法无天,而是在法律框架下都有自由的权利,其实更多的是精神自由。我觉得在中国不缺乏这种自由。大家都知道孟子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强调学者应该有自身的想法,自己的研究和自由的发挥。我们的李白、陶渊明、竹林七贤,包括近代的学子都不缺乏自由思想。包括在家庭当中,前面几位先生都特别讲到了三纲五常,并不像原来是单向绝对的,其实它都是相对的。强调儿子对父亲的敬重孝顺,其实也蕴含着父辈对孩子的慈爱。其实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儒家的思想并不完全靠统治者的强权和意志来推进,很多时候是依靠民间深厚的文化积淀来推进,而且这种积淀是有多方面保障的。

 

       我有一篇文章论述家训家规在民间是最有活力的。分析了过去民间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文化传承方式的优点,因为我们过去小农经济或者是乡村经济是为个体生活提供多方面保障的,既有教育文化基础,也有多方面的经济基础。所以既然有这样一个文化的传统,我觉得我们在今天,在我们改革开放逐渐深入的大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总结传统文化的经验。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任何一个争取国家独立民族发展的民族,都是非常关注自己的文化传承,这方面有很多案例我不展开了。

 

儒家传统教育是对个人全面人格的培养。继承传统,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

 

       第二方面,在非常精细的儒家教育传统逻辑中,采用了很多方法,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达不到的。比如历史上统治者非常注重移风易俗。这个移风易俗是从先秦开始的,比如《诗经》采集,既是一种文学作品采集,同时也是一种对风俗的了解和引导。另外过去虽然强调读书,但是读书不是一个人发展的全部,所以《大学》《中庸》特别强调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项浑然一体。


       我国传统教育非常反对空讲理论,特别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言谈、日常习惯。《朱子治家格言》开篇便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没有讲学习,只是强调做家务事。我们这些年发现很多孩子成绩非常好,考上北大清华,但是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等着父母来伺候自己,结果到了社会上,遇到一点挫折、一点困难就会出现精神上的问题。所以我认为应该整体设计、整体推进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

 

        第三方面,我想既然我们认识到传统文化,传统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我们下面应该怎么做?这个也是很多教师、很多校长特别关注的。首先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因为我们现在自觉不自觉地已经按照西方的逻辑,西方的模式走了100年了,有很多人说我们现在还在说中国话,写中国字,但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文字已经有70%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也就是说它不是100年前的中国人所用的概念。

 

       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我们要走中国的道路,要自信、自强。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英文比中文好,了解美国比了解中国多。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不仅在学生中有这样的问题,在教师、领导干部中也有这样的问题。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才能在国际化和世界教育方面的学者平等对话。在国际教育领域如果讨论西方怎么样,国外学者一点都不关心,但是探讨中国的实践、中国的经验,他们会非常认真地听。我们自己不认为它有价值,但它却可以为全世界提供一种中国经验、中国理论,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近100年来由于国外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入侵,我们已经对自己的文化没有信心了,重拾信心是未来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特别强调中国梦,强调中国的价值体系,强调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作用,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说明我们要从单纯地关注经济,走向要有自己的内在精神。我认为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更多更积极地探讨。

 

让传统文化重回教育体系,思考灵活的教育模式,给予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更多的激励。


        另外,我们总把过去的家庭教育、道德教育放在政治教育的体系里。这种教育更多的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志,而对于个人需求、个人感受的关注度不够,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的政治课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我们在诚信教育方面,曾经在海淀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探索。海淀的一所实验中学在很多年前就可以做到全校考试不用老师监控。我们曾经调查了这所学校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发现这所学校不靠行政,不靠校长意志,不靠班主任意志来约束学生,而是启发学生充分思考诚信的含义与价值后,各个班从自己班实际出发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明确表达了守诚信的承诺,才实现考试无监考的。而且当时学校做这件事时,很多家长表示反对。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积极与家长交谈并说服了家长,使这项申请最终变为现实,使每次考试都变成学生们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的过程。

 

       我们的家庭教育总想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我认为关于这点,我们还要解放思想。因为现在很多的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到我们的学校,如果都是课程形式,由于时空有限,效果不一定好。对此,我们也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说可以通过文艺的、通过自学的、通过学生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把传统文化课程搞起来,而不是由校长、老师来做引导,这样可以把教育和学生们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在这些方面前面几位学者也特别提到了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要更契合学生的生活,我觉得这些都是我们未来可以探讨的课题。

 

        最后我想说,前面有一位学者特别提到,我们这么多年来自己的东西丢掉了,别国的东西没有学到本质,我觉得这恰恰反应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一些国家西化做的比较彻底。比如越南,越南在50年代法国殖民地的时候,把自己的文字改成了拉丁文系统,现在的越南人已经看不懂50年代前的文献,他们的文化传承已经非常困难。对比越南,可以看出我们在西化问题上还是比较理智的。当然我刚才也讲了,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要有自信,是要有自知的。在传承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思维来考量,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几乎被西化的体系占满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让传统文化重回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来,才能够思考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案。对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给予更多的激励而不是束缚,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兼容中西,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一样充满活力和智慧。当然这也要靠我们在座的各位一起努力。

文字整理:海淀教科所 杨柳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