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乎人文 化成天下

时间:2016-04-23 浏览:2397

       20151215日下午,于丹教授莅临北京八一学校,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的特约培训专家,为来自全国各地500余位教师作了观乎人文化成天下的主题演讲。现整理成文,以飨广大热心于国学教育事业的教师朋友。


“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这个题目出自于《周易》。《周易》讲任何事情喜欢用两个坐标:一个自然的坐标,一个社会的坐标。自然的坐标讲的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社会的坐标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自天文来看,我们观察四时时节的变化,人在四时流光中作为自然的个体怎么样去遵循自然的时节,“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在不同的时代,我们能够凝聚价值观,流化人心,化育行为。

 

什么叫做“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今天可以观察到什么,又可以流化什么?我们今天的知识教育,可以说已经过于丰富,但是我们的价值教育过于缺失。这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知识教育的过剩甚至出现了幼儿园学习小学的功课,小学学习初中的功课,初中学习高中的功课,我们高中生在国际上考试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已经掌握的是大学的内容了。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是不快乐?甚至再深究下去他们甚至不健康。这种不健康我们指的是身心两个方面,从身体上来讲,他有脆弱,他有过分的敏感,以及不能从行为能力上为自己承诺价值,不能承诺正确或者错误;那么从内心上来讲,人的这种亚健康状态,对一切没有一种主动的乐趣,厌倦、逆反,甚至有很多孩子长大以后会酝酿出来一种反社会人格。这些到底都是怎么出现的?这是我今天想跟大家谈的话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面所强调的是文而化之。文化这个词是从这里来的,文化文化是文而化之。也就是说把文化作成一个动态的流程,能够让它化育到人心之中,能够改变行为。21世纪是一个学习的世纪,大家都在说关于学习,什么样的学习才叫真正好的有效的学习呢?我想那就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好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头脑风暴,仅仅是作为一种死知识,好的教育也不是说把学生的人脑给改变成电脑去拼内存,真正好的学习重点在“化”不在“文”。也就是说,我们要是能够把文明中那些活着的有效的基因化育成了人的行为习惯,比那些庙堂上博物馆里的死文明要有效得多。可以说中国在今天存在很多半拉子工程,人们都追求富贵,结果我们出现了一批富而不贵的商人。人们都追求文化,但是我们也出现了一批文而不化的学生。富而不贵,就是财富的数字积累到了,但生命的尊贵没有相应唤醒;文而不化,就是文明的知识大家都掌握了,但是化育行为这个能力根本没有建立起来。

 

所以怎么样做到文而化之,这可能要从很早开始……有行为驱动的需求才是真需求,我们要做的教育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我们要营造人类的精神的丰满。所以,我想开门见山的说,我们今天教育如果真做文而化之的事情,我们应从哪几个方面去进行这样一种有效的行为的推动。

 

首先一点我想我们各位老师是不是会有一种共识,就是中国的国学不是一门功课,而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我想跟大家沟通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现在有太多的家长甚至老师问我,我们有什么样的标准,用哪套教材,孩子是不是背下来《弟子规》或者《三字经》我们就叫做国学基本入门掌握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他在家里面没有孝悌之心,出门没有仁爱友善,一个人的修养不能作为他社会的行为,那么原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事情,学的再多也没有真正的达标,因为中国国学本来不是一门功课。

 

冯友兰先生说人总要做一点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我们问小孩的理想,“我以后当律师,我以后学医,我以后经商……”错了。这叫理想吗?这是职业化的目标,这不是人的理想,这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学术路径,它是专业的但是它不是作为人而成为人的人格基础。我们基础教育是做什么的?其实是人生的价值观。胡适先生在《中国哲学史》里,一开始说关于哲学的定义是五花八门,然后他给哲学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凡有关人生切要问题的学问我称之为哲学。那我认为中国最切要的问题就是观念,如果校长和老师把国学当成价值观去教,我们就不会把它作为分科考试的内容去教。中国原来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如果说西方人上教堂,中国人就是进祠堂;西方人的教堂有绝对的神给予帮助,中国的祠堂有伦理亲情给予自助。对神去倾诉的时候,有一种崇高的力量在天空闪耀光芒进行他律,而拜祖宗的时候有一种温暖的道德力量在内心进行自律,这就是君子日三省乎己,一个人有自省的意识就有自律的行为,有自律的行为就有自尊的建立,有了自尊作为通行证就有自由的社会空间。我们现在都经常被学生问,老师人生受这么多约束,我以后怎么做一个自由的人啊?社会给我的自由太少了。如果你认为社会或者你的领导或者是制度给你自由,那一开始你就是一个跪着的乞求者,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尊,自尊来自于自律,一个有自律意识的人,他在社会上相对的自由空间就会多一些。这一切原来是在宗庙祠堂里完成的,经过上面的一百年我们的祠堂砸烂了,别人的教堂在咱们的地上也没建立起来。教堂的职能和祠堂的职能都归入学堂。我们就是学堂的掌门人,我们仅仅是教知识的人吗?如果我们不担当祠堂和教堂的使命,我们这个学堂还怎么样能够守住底线呢?大家做基础教育,我对做基础教育的同仁充满了深深的敬意!到大学是学高精尖专业知识,但是基础教育是教大家常识的;到大学人是要学习一种规模发展的,可基础教育是教人规则的;到大学我们鼓励学生走向社会,有所作为,但基础教育一个最基本共识就是人生有什么叫有所不为。

 

大家知道林语堂先生在阳明山的故居里面,他的书斋的名字叫“有不为斋”。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有所不为,不能坚守底线,没有常识,那么他任何的上线都将完不成。基础教育是建立人生格局的地方,只有这些掌门人自己意识到生命中有尊严,有崇高有坚守,我们才能够不是为稻梁谋,而能够把成全人看成一个神圣的使命一样去完成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教的价值观,它是什么?它是一种行为体系的稳定化。所以说到我们把它作为价值观去完成这个教育,里面有几个要素,首先一点就是中国的文化是伦理化的文明。我们不要忽略了中国的伦理化特质。为什么入则孝出则悌是人生的第一课?因为“孝悌”说白了是一种秩序感,中国人原来的信仰体系是伦理化的,这就是天地君亲师。我们将什么当神用呢?第一信天理,第二信伦理。守住天理与伦理是当神用的,这些是原来农民的口头禅。中国人说“我的天哪”是因为他相信有天道永恒。人要讲求真理,遵循四时这是天时。而一个人的内心要守住天良,人的良知是天良。

 

中国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出现了两亿六七千万的农民工,他们扔在家乡的孩子六千一百万,那么多的孩子被撕裂,被剥夺权力,这些十来岁的孩子、男孩子会遭人殴打甚至出现逆亡,如果再过十年这些孩子长成公民的时候,你指望他对社会怀有感恩吗?这些孩子他们长大以后究竟是变成世界建设的力量,还是摧毁的力量?所有这些命题我们今天说起来如何修复,就是重归中国文化的伦理力量。“天”是我们信的大道、大理;“地”是生养万物的一种供奉;“君”是秩序,是人间社会的秩序;“亲”是伦理的归属;“师”是上述一切文明的传承者。也就是说我们各位同仁,天地君亲师,大家都是在榜上的,我们今天还把自己放在这个排行榜的位置。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职业,只有它内在神圣属性被调动起来之后,人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所以在这个秩序链上,伦理化是它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说我们真正教孩子的时候,怎么样能够把这种伦理特质表达出来。

  

中国的文化它的这种伦理的特征其实表现在家庭行为的规范。为什么讲究敬文化?孩子对老人真的有一种崇敬吗?用孔子的话说,问孝何为孝,今之为孝者是为能养也。不敬何以别乎,养父母没有敬意在里面怎么能有分别呢?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缺少一种人跟人之间的辞让和尊敬。所以在学校,学生是不是要尊敬老师这件事情必定是要被要求的,过去的学校乡村的学堂在门口都有一个正衣冠礼,既使是土地上放着砖头大的课桌,这个仪式不能少。这就是一个人的仪态,中国人还有没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所以学校是什么样的地方?是心存敬意的地方。我们让孩子自由活泼,跟老师都能称兄道弟了,这是现代教育,其实我们正在失去中国伦理化的特质。在外不敬师在家不敬父,这个社会的基本秩序就失衡了。我们失衡从哪里开始的?从文革里面,学生可以打死老师,儿子可以打倒父亲的。所以我要说行为哲学里面,规矩是一定要有的,比如说无论小学还是中学,包括高年级不提倡用电脑、手机,我做一个笔记,老师放一个PPT拍一下回去再看,这种行为在课堂上要杜绝。因为一个孩子不懂得提笔写中国字他就不走心。汉字是什么?就是中国的血脉,就是笔底下的乡土。我们的字是象形字,中国人把西方很多当做头脑活动的事情都归结为一颗心,我们的思想是从心的,我们的慈悲是从心的,我们的感恩是从心的,我们竖心旁忏悔,甚至时间的快慢都是心,人高兴时组的词,爽快,快乐,都是快的,你说一个人好傲慢,一慢,心里不当回事儿就慢了。用王阳明先生的话说,“吾性自足,不假外物”,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样的心学才能让一个人心胸博大。这样的心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们现在的孩子从鱼肝油补脑,到各种益智的心算,我们不觉得现在补脑的太多,养心的太少吗?还不如让大伙写写中国字。写字就是一种养心,《弟子规》写什么?字不正,心先病。一个人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人写什么样的字,有没有方正的态度,所有的这些过分电子化的东西在基础教育中是要被抑制的,尽管大家要在网上提取信息,但是给他们越多现实空间的东西,越有人跟人打交道的(机会)就越好。

 

游戏玩坏了,鼠标一点我重来一局,在现实中破坏规则的人谁会让你重来一局呢?你可能会永远的被淘汰。所以让大家尽可能在现实空间中建立一个真实逻辑的起点。我一直喜欢叔本华说的一句话,“人只可以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想要的”。这句话是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的道理。一个人想要的太多,很多都是妄念都是贪婪,但是一个人能做的太少,否定自己,不为自己生命买单就是我们动手能力太差。事实上人只能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你说我想要,我们想要的现在太多了,超乎了伦理关系,现在为什么很多孩子对父母充满指责,我爸爸怎么没有给我买好车呢?都拿爹来拼的时候,我们还有真自我的逻辑建立吗?现在的自我越变越不真实,它最初的原因起点跟我们伦理化价值的失去有非常大的关系。换言之我们如果不做这样的修复,中国文化就找不到它行为的一个最初的指引。这是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中国文化的伦理性特征。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农耕文明的法则在都市化进程中被颠覆太多了,能不能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让大家有重新认知与修复的观念。什么是农耕法则,看看中国的时间轴就会发现,西方的节日基本上是从天上下来的,中国的节日基本上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天上下来的节日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地里长出来的就是中国的24节气。现在我们还有多少孩子会背春雨惊春青谷天,我们了解24节气吗?其实24节气就是一种哲学。比如说清明它既是一个大家寄悼哀思的大节日,年年岁岁花前撒泪,这已经成为一个人文价值默契的大假日了,但是它的本意风清景明,种瓜种豆。我们的节气里面有一个不起眼的节气小满,我说到小满了,学生好奇的问我,老师有大满吗?我说没有,他说为什么有小满没有大满呢?我说这是个哲学问题,中国的人所有的满足,都是小小的,看着谷穗生长的这种能够确认的小小满足。什么是大满?有人说唱歌成当红的明星了,抽奖中了头彩的叫大满,这种大满不是中国人认可的幸福方式。

 

中国的24节气,什么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能够遵从自然节奏的人他的内心是有秩序感的。我们现在老求跨越的发展,人如果不接地气,不了解中国农耕文明的节奏,他以后的生活经常会过这种旦暮晨昏四季颠倒的日子。我的学生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总是跟我讲,老师我赶上全民创业的时代了,三年之内我三板不上市我就不回来见你。大家知道这是多少危险的情绪,从小被老师被家长绑架的很厉害的孩子,长大的时候这种孩子被自我绑架更可怕。人生有一个虚妄的指标,达不到这个指标又怎么样呢?为什么生命越来越不真实,因为我们不再接受农耕民族小满的那种快乐,所以越来越多握在手里的东西不自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者富,所以才能强行者有志,能够一直做下去,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我们今天是越来越不知足。为什么老子说人在这个世界上“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些是农民在农耕的四时增长中看到风调雨顺自己内心起的自然变化,现在没有了。我们求什么东西都太快了。中国文明在农耕中,原来有一种慢文化,大家知道其实就离栾城县不远,有一个著名的大水车,这个水车形体很大,它在农田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就是让水流动慢,只有慢流才能让水滋养每一家的田地,而这个流水快的时候就会出现贫富不均,有争抢。所以有大水车的村子大家现在就活在当下。研究民俗学的人说,这个村子有两种车调节了人的节奏,就是田里的水车和家里的纺车,因为它都能让时光慢下来,有一种从容和安稳,人们就不争斗了。今天固然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但还能不能够把中国农耕文明的一些东西加我们都市化的教育里,让孩子了解我们从哪里来的,我们过去本来有着什么样的伦理价值,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中国人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也就是说人的四季循环这里面叫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是庄子的话。天地四时让你永远致敬永远琢磨。过去农村人说孩子狂妄是天老大地老二你老三,现在我们城里面的孩子天老大地老二都没有了,自己就老大了。不知感恩不知害怕是现在孩子走出去最可怕的事情。家里面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全家的资源就应该给你,他就在这个逻辑里想世界的资源也应该给我,因为我是一个好学生。什么时候我们能在天地坐标里告诉一个孩子,世界上什么都不给你,那才叫本分,给你点什么叫情分。是本分没有什么抱怨的,是情分你必定要感恩,因为这个世界不容易,所以人人得知道害怕,人人得懂得敬畏。这个就是教育。中国包括西方所有讲故事的原型里面都在教什么?比如说狼来了的故事原型,他都是告诉一个小孩子你会遇到生命的绝境,这个时候人要知道害怕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教无所畏惧,但是你想想孔子当年,子路那么勇敢的人跟他说“子行三军,则谁与?”老师你带兵打仗要带什么人呢?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号称赤手空拳我就能打老虎,只身泅渡我就能过大河,拍着胸脯说我死了都不后悔的人,孔子说这样的人我坚决不用。用什么人呢?那么也是八个字,叫“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给你一个事,无论学习的事还是工作的项目,他是一个事你得把它当个事,人得知道害怕,人得知道这是一种托付和担当,人得小心翼翼,但是不是让你怕到不完成。但是好谋而成,用自己足够的智慧和胆识把它完成了。这是我们所提倡的。也就是说临事而惧是低调做人,对一件事情能够认真的用心,用今天的话来讲,微信不是老传一个贴子叫做“靠谱是高于一切的品质”。我们现在教得出雄心万丈的孩子,但是靠谱已经很难了。说完这个事就过去了,耳旁风一样,不想做什么事马上就不做了,那么大家看看靠谱有多重要。我们现在是不是还能够教出来这种临事而惧,接下来就是做事的按部就班,又有锲而不舍,就叫好谋而成。所有所有这一切其实是一种行为模式的教育,而这种行为模式里面就教了人的谨慎、人的感恩,这就是天地敬。这是农民都懂的事,农民不敢不敬畏,旱了涝了,农民感叹老天爷不赏饭吃,所以他要乞雨,一旦雨真的下来要祭拜感恩。我们今天把这个看作迷信,我们现在孩子缺少感恩教育。我提出这个农耕的法则比感恩往前追了一步,就是人为什么要感恩,原来的农民感恩是因为他要靠天吃饭,要用自己的辛劳跟天时平衡,他也知道24节气这里面有中国所有的节日,它是一个时间轴。所以这是我希望大家能看到的中国文化的第二个特质,就是农耕文明的法则。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