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时间:2016-04-23 浏览:1373

  10月15日上午,在组长校北京市太平路中学党总支书记高新桥的带领下,来自首师大附中及其一分校、人大附中翠微学校、育鸿学校、玉渊潭中学、十一学校、太平路中学等学校近40位党员干部,走进海淀区敬德书院,开展了海淀区教育系统党建第一协作组“依法治国”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活动中老师们聆听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教授关于《先秦儒学成德思想以及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

在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宋洪兵教授系统地为大家讲授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涵、思路及类型,分析了孔子的循亲成德、孟子的循心成德,以及荀子的循礼成德、韩非子的循法成德,并与大家一同探寻了内源性和外塑性道德意愿的根源,以及如何实现从道德意愿到道德自觉,将私德转化为公德,提高个体道德水平到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等问题。


一、孔子的“循亲成德”

  在讨论孔子的循亲成德问题时,宋教授认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是所有道德的总称,其基本特质就在于发自内心的利他情感和行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意愿与道德自觉,其依据在于真诚的血缘亲情。无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还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照顾,以及兄弟之间的谦让与尊重,都具备源自生活的真实性与真诚性,凸显出利他性的道德意愿。孔子认为如果具备这种真诚的道德意愿,就能够成为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君子。正如《论语.学而》记载孔子学生有子的话: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道德意愿而呈现道德行为,由私德转化为公德,毫无挂碍的连续性思维在孔子那里顺利展开。


  但孔子也有悬而未决的思想话题,即作为道德意愿根源的血缘亲情具有特殊性,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各自的亲情,而的规范却具有普遍性和公共性,如何由特殊的血缘亲情向普遍的社会伦理拓展,孔子并未给出明确的理论答案。也就是说,当超越亲情范畴,进入非亲情领域时,人们是否还能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具备利他的道德意愿与道德行为?这个理论使命,将由孟子来完成。

 

二、孟子的“循心成德”

  孟子承接孔子的思路,指出人们之所以能够吾欲仁而斯仁至矣,原因就在于人性善。孟子并未否认孔子以血缘亲情来论证道德意愿的思路,他不断申说真诚而美好的亲情乃是的直观表现,诸如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这些思想都是表达这个意思。


  然而,孟子并未停留在血缘亲情层面,而是在更为普遍的范围内探讨成德的人性基础。即四端说的提出:孟子主张性善论,在他看来四端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尺度,是道德价值的内在依据。其中不忍人之心撑起了孟子成德思想之大厦,这一思想超越了血缘亲情以论证道德意愿的根基与动力。孟子认为只要人们具备不忍人之心,就能产生自觉的道德意愿,只要具备道德意愿,就能呈现出道德行为。


  在孟子看来,每个人都具备产生道德意愿的能力,那些不表现道德行为的人,并非内在没有善性,其实是因为其它因素而丧失了真正的道德意愿。作为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培养内在的道德意愿。人有不忍人之心不仅对他人的不幸与困境不能漠然面对,而且还能对其它有生命的动物产生同样的怜悯之情。这就超出了社会范畴,进而涉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万物关系时所应具备的道德意识。孟子将这种意识明确的宣示出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亲亲,是基于自然情感的私德行为;仁民,则是基于不忍人之心而呈现的公共道德行为;爱物,即是将人类内在的道德价值推广至世间万物。孟子继承了孔子思想,格外重视身教的功能,强调风草效应而产生的榜样作用。也就有了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的思想观念。然而,孟子同样面临难题:如何认识亲情之间的利害纷争甚至骨肉相残?如何解决个人亲情与公德之间的价值冲突?当人们不愿遵循孟子的成德思路,不愿承认并恪守内在的不忍人之心时,孟子除了非人的道德批判外,实在拿不出更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就对孟子道德意愿-道德行为”“私德-公德”“个人道德-社会整体道德的整个连续性的成德思想体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荀子则较好继承了上述理论问题,展开了对孔孟成德思想理论的反思,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成德思想体系。

 

三、荀子的“循礼成德”

   “是荀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荀子的成德思路与孟子思路截然不同,强调由外而内,循礼成德。荀子切断了孔孟的连续思维,强调道德意愿与道德动机、私德与公德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面相。荀子认定人性恶,认为人并不具备源自内在的先天道德意愿,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外在规律和生活环境引导、约束以及教化的结果。惟有通过道德行为的有效影响,才能最终由外而内养成人们的道德意愿。


  荀子认为亲情不可以成为道德的基础,如果缺乏礼义规范,顺情性,一味放任认得自然欲望,即便兄弟之间也会互相争斗;相反,如果具备礼仪规范,有效引导和约束人们的各种欲望,即便陌生人之间,亦会彬彬有礼,相互辞让。同时荀子还有:公德优先于私德、君恩高于亲恩、敬一情二等一系列的思想观点,这些思想观点反映了荀子对外在规则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荀子认为:人是否表现出道德行为,以及社会道德整体水平如何,关键取决于是否具有一套完善的教化体系,这套教化体系包括鲜活的道德榜样、良好的社会氛围及健全的制度规范,它决定着绝大多数人们的道德水平,也决定着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荀子的成德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思想价值,如他主张由外而内,习惯成自然;主张放弃道德理想主义,维护道德底线;主张君子人格与顶层设计、移风易俗有机结合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对后世成德思想的发展影响深远,也对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洪兵老师精当、流畅的报告使研修教师对先哲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以及依法治国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唯有通过行为的有效影响,才能最终由内而外养成人们的道德意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大家一致认为:作为重要的育人场所,学校更应该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只有坚持为政以德,才会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只有坚持以德治校的管理理念,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会达到德行化雨助芬芳,敬业源流洙泗长的效果。

本次研修体验活动,得到了敬德书院的领导、工作人员,以及首师大附中金晓莉书记、育鸿学校王小勇书记等协作组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彰显了敬德书院耐心周到的服务和党建协作组培训的价值。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