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时间:2016-05-05 浏览:5426

传统家训文化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刘光洪


[摘要]本文从中国传统家训教化目的出发, 发掘、整理古代家训中德育思想的精华成分,论述了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家训;德育;传承


  家训又称庭训、庭谙、家戒、家范、家法等,中国古代家训滥觞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完善于明清。人们常想到的有《颜氏家训》《女训》《家戒》《庭浩》等。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传承,如唐《帝范》《戒子拾遗》,宋《谏水家仪》《石林家训》《放翁家训》《居家正本制用篇》《袁氏世范》,元《郑氏规范》,明《庭韩杂录》《温氏母训》,清《孝友堂家训》《训子语》《朱子家训》《聪训斋语》《庭训格言》,等等。


一、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蕴涵的思想规范重视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传统

传统家训文化是以儒家的“修齐治平”、“崇忠孝”为最高道德,“教先从家始”,“子训始稚”,中华民族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


(一)修身:传统的道德规范

修身,或曰处己、正己、修心、养德等,是指用传统的道德规范陶冶自己的性情。修身是治家、睦亲以及其他所有行为之本。“夫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为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南宋〕陆九韶:《居家正本制用篇》)富贵在天,修己在我。“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明〕袁衷等:《庭筛杂录)))。修身首先要立志高远。立志高远虽未必成为君子,但胸无大志,则必为凡夫俗子。“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明〕杨继盛:《遗笔)))。修身成功的关键在于清心寡欲,知足常乐。利欲害人心智,是修身的大敌,必须摈除。“古人耻以身为溪壑者,屏欲之谓也。欲者,性之烦浊,气之篙蒸,故其为害则熏心智,耗真精,伤人和,犯天性。”(〔南朝·宋〕颜延之:《庭浩}))若对利欲稍加放纵,义理之屏即刻就垮。人须知足,知足则寡欲,寡欲则清心,清心则宁静,宁静则致远。故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蜀汉〕诸葛亮:《家戒》)修身须持之以恒,贵在平日着力。


(二)齐家:传统的治家规范

孝是人伦之始,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仁孝文皇后《内训》中要求“孝敬者,事亲之本也。养非难也,敬为难。以饮食孝奉为孝,斯末矣。”教导后人要孝敬老人,尊重老人。孝是伦理道德的起点,作为“众善之始”,是中国传统社会老少妇孺必须遵循的基本人际准则,凝聚成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结构。


勤俭节约是治家的规范。“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司马光在《训子孙文》中再三嘱咐子孙要勤俭持家,切勿奢侈浪费。“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朱伯庐治家格言劝言》中讲:“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和妄费则财匮,财匮则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黠者入行险侥幸之途。生平行止于此而丧,祖宗家声于此而坠,生理绝矣!”“居家切要,在勤两字。”(〔明〕姚舜牧:《药言}))“勤与俭,治主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清〕未柏庐:《劝言}})俭与奢是对立的,俭兴家而奢败家。“俭则足用,俭则可以立身,俭则可以专子孙。奢则用不给,奢则贪求,奢则掩身,奢则破家,奢则不可以训子孙。”(〔南宋〕倪思:((锄堂杂志)))


(三)古代家训文化是传统思想和家庭生活的有效结合

所有家训著作多力倡仁、义、礼、智、信“五常”的人伦原则,按儒家的道德规范“修身慎行”,从而达到“体道合德”(《颜氏家训·名实》)的境界。儒家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与处世风范。家训将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注入家庭的细胞,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家训传承的纽带在社会基层达成一致。


兄弟和睦对于家族兴衰不毁亦败,骨肉构难同室操戈。导致兄弟失欢的主要原因一是贪财。“兄弟当和好到老,不可各积私财,致起争端。”(杨继盛:《遗笔)))二是父母偏爱,“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姚舜牧:《药言}))三是灿埋搬弄煽惑,为丈夫者要经常对妻子晓以大义,“见得财帛轻、恩义重。时以此开晓妇人。”(姚舜牧:《药言》)


在家族内部尚有叔侄、姑嫂、灿埋等关系,忍让是根本。“人言居家久和者,本于能忍。”(袁采:《袁氏世范)))


二、当代家庭教育在传统家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发掘、整理古代家训中德育思想的精华成分, 对于今天的幼儿公民素养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是以德为“本”。以德立身, 厚德载物,道德是立人之本。古人教子以“志当存高远”(《诸葛亮集·诫外甥书》)为励。当今教子,也要矢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古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书反身录·论语》),而且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须为我们的民族永远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幼儿公民素养家庭教育应有陶铸“心怀天下”的情操。家庭不孤悬于社会,只有“我为人人”,才可能“人人为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诱发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重利轻义的倾向,甚至为了使子女适应竞争的社会环境,不恰当地教育“人善被人欺”、“老实是无用的别名”等市侩哲学。而对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则淡漠,直接导致了立志为民、献身为国等理想教育的缺失。


二是以德为“尚”,高尚的道德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凡人为子孙计, 皆思创立基业, 然有至大、至久者在乎?舍心地而田地, 舍德产而房产, 已失其本矣, 况惟利是图, 是损阴福, 欲令子孙永享,其可得乎?”(姚舜牧《药言》)家庭、家族具备丰厚的道德底蕴和良好的家风, 才能保证家族的兴旺。“我愿汝等继承上世一气所生慈善之性, 纯良之德, 务农济物之道。笃信而力行之, 则根本坚固, 枝叶自然繁茂,而可守其嗣祀矣。是知财不足为后世计, 德则可致后世绵远也。”(华韧《家劝》)


家训为维护“仁德”,要求家族成员以“仁德”为准绳,甚至不惜牺牲个体的生命来换取所谓的“仁德”。“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乱之事,贪欲以伤生,馋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生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颜氏家训·养生》)


三是以德为“荣”。对于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趋向, 也是古代各类教育的基本原则。“君子”是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是传统社会中一切求学者的榜样。发掘、整理古代家训中德育思想的合理成分, 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德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君子之道, 修身为上, 文学次之, 富贵为下。苟能修身, 不愧于古之人, 虽终身为布衣, 其贵于宰相也远矣;苟能修身, 不愧于古之人, 虽老于青衿, 其荣于状元也远矣。”(唐甄《潜书·诲子》)现代公民都要有成为君子的秉性,要成为君子就应当接受不同性质、不同侧重的家庭道德教育。“人家子弟, 惟可使觌德, 不可使觌利。富者之教子, 须是重道; 贫者之教子, 须是守节。”(家颐《教子语》)若能如此, 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家颐《教子语》)


四是以德启蒙, 蒙以养正。古人非常重视人生的正本慎始,主张婴幼儿智慧蒙开之际就施加正面影响, 开发其智慧, 促使孩子更好地成材。许多家训都发展了周初的胎教思想。其中不仅包含优生优育的观念, 而且着眼点仍是注重伦理道德的熏陶。例如家训名篇《许云邨贻谋》, 对胎教提出的“五宜”要求就是“宜听古诗, 宜闻鼓琴, 宜道嘉言善行, 宜阅贤孝节义图画, 宜劳逸以节, 动止以礼, 则生子形容端雅, 气质中和。”古代家训很注重未成年人的早期教育。《颜氏家训》提出“当及婴稚, 识人颜色, 知人喜怒, 便加教诲”, 原因是“人生小幼, 精神专利, 长大以后,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 勿失机也。”要实现“教妇初来, 教子婴孩”。司马光《居家杂仪》从“始生”开始, 对婴幼儿期、少年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施行不同的养成教育内容, 违背礼教的行为即使再小也“严诃禁之”。


传统蒙养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首先, 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教育理念启示我们在未成年人德育中应注重早教固本。人生的最初教育是培养公民品德的“雏形”阶段, 能否受到家庭的正确道德观的教育、熏陶, 对奠定我们社会所要求的公民道德素质基础极为必要。重视品德教育从母亲开始、从人生的最初开始, 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如果抓住这一阶段的有利时机, 对孩子进行“养正”的教育,就能为以后优良道德品质的”成型”打下扎实的根基。


其次, 注重养成的思想启迪我们在未成年人道德教育中始终坚持教化与践行的统一。儿童天真纯朴, 求知欲旺, 可塑性强, 但思维能力较弱, 知识较少, 因而品德蒙养教育决不宜简单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 而要将“大道理”化为“小道理”并与“生活”相结合, 坚持教、学、做合一, 从德育天地行为的养成着眼, 从生活常规、日常小事入手, 进行指导,逐渐反复强化, 形成习惯, 进而促成孩子良好品德“雏形”的建构。


此外, 在对未成年子女的道德教育过程中, 家长更要言传身教并施,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训导、激励孩子。再次, 重视社会环境、人际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影响的思想启示我们, 应充分注意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形成的作用, 极力营造有利于他们品德塑造的社会环境。


五是与时俱进。提倡“家和”的人文精神和古代相比,今天的家庭结构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倡行,三口之家是当今家庭的基本模式。城市化、公寓化等环境变迁,亲子互动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从而加重了孩子对父母的心理依恋。“家和”显然是子女“成人”和“成才”的重要条件。当今社会,随着尊长观念由“孝道”向“孝敬”的转变,如果把“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它们依旧可以作为家庭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


作为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具有的亲情联系和生养、教育子女的功能,仍将得到延续和发展。没有良好的家庭美德,没有对子女的适应时代的素质教育,就不可能有国家的富强和社会的安定。我国正在从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在道德建设上,更需要重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加强和培育“家庭”在新社会中各个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洪应明.菜根谭[C].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2]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3]包东坡.中国历代名人家训精粹[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4]康 熙.庭训格言[A].北京: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5]从 余.中国历代名门家训[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7.

[6]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C].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7]徐少锦.中国历代家训大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8]喻岳衡.历代名人家训[M].长沙:岳麓书社,1991.

[9]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70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