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岩:在孔子的诞辰日谈作为教师的幸福(一)

时间:2017-11-22 浏览:3699

作者:王德岩 (北方工业大学)


编者按


      《在孔子的诞辰日谈作为教师的幸福》一文根据北方工业大学王德岩教授在敬德书院2017秋季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将分两期连载,以飨读者。


第一,做人的真诚和精彩。

        老师最大的幸福当然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孔子一生三千弟子,贤者七十二。这个在数量上我们很容易超过,我们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我们每学期教那么多学生,数年就可以超过夫子。而且我们可以保证就业率百分之百,考研率也比较高,应该是不错的了。可是从这个哪怕是最好的结果中,我们得到的只是成就感,并不是幸福感。每年把学生送走,他们各自成功地走到自己的岗位,找到工作,我们作为老师只是长舒一口气而已。我知道我们确实付出了努力,我们的专业教育为他提供了一个专业,帮他们找到了一个职业。可是其实我并没有看到我的努力产生了真正的结果,即我这个具体的人对他们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影响和帮助。

        现在教师作为一个职业,其成功与否是可以用明确统计出的各种数据支撑起来的。但是由此而来的幸福感却不是那么实在。我们这一生作为人要比夫子幸运、平顺得多,作为教师也比夫子条件好得多,但是我们比夫子幸福吗?夫子从小父亲早死,和母亲被人赶出去,生活得不好,也没有人教他,要自己谋生。而且后来除了求学,其他事都不大顺,到了晚年更不顺,没有人的一生像他这么凄惨。到了晚年他的儿子死了,他最得意传道的学生(颜渊)死了,最亲厚的学生(子路)也死了。这是一个一生都很凄惨的老人。可是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发现夫子是很幸福的,发现他总是在乐、在笑。“乐”“笑”“乐在其中”“不亦乐乎”“莞尔而笑”,有的用于笑的词是专门为夫子而创造出来的。为什么夫子那么幸福?为什么我们现在每年送多少学生去名校,送多少学生去名企,这可能有成功感,但是幸福感似乎就不那么内在呢。


        所以在当今的教育状况下,作为一个老师,怎么能保有我们的幸福感?我觉得首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要时时面对真实的生命。如果只是把我们的教育转化成一个招生比例、就业率、四级通过率、考研率等等,我们离生命就越来越远了。所以,我们要学习夫子,重回教育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让老师用真实的生命和品格去面对学生,用生命的真实和精彩去照亮和点燃学生的生命。我们读《论语》时,可以看到夫子面对那么多学生,跟学生天天一起交流,互相了解。千载之后,每个学生的形象仍然都是栩栩如生的,每个学生的样子仍然活脱脱地在我们眼前。这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人格对人格的碰撞。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些知识,放了若干张PPT,学生可能在知识上获益,但对老师这个人恐怕没有什么印象。因为老师没有把自己这个活生生的人展示在学生面前,没有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生命的风格,也就不能期望学生能以自己的生命做出回应。这样的教育,即使可能在某些外在的方面成功,但我们的幸福感不是内在的。


        我们高校中经常还会流传着从前一些国学大师的故事。以前大学里最精彩的地方是有很多有故事的人,而这些人之所以有故事,不单是因为学问好,更重要的是其生命的真实和精彩。比如西南联大刘文典教授讲《文选》课,讲了一会忽然就宣布下课,三天以后晚上讲。原来三天以后是月圆之夜,他要在月光下讲《月赋》。你想想,草地上,学生们围成一圈,当头一轮皓月,大讲《月赋》,学生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但今天就不行啊,这就是教学事故。刘文典先生故事特别多,包括他做安徽大学校长时对蒋介石拳脚相加。还有他在昆明城响起警报时不往防空洞跑,而跑去保护他认为是“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后来看到沈从文先生也在躲空袭,就骂沈从文说“你看陈寅恪先生他跑是为了中国的文化,我跑是为了庄子,你有什么好跑的”。这些先生类似的故事特别多,好的坏的,但是有故事。我们想起这些人物来,想起《世说新语》的魏晋人物来,几十载之后都觉得栩栩如生。

        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很难找到这样精彩的故事。没有真诚的人格相对,就缺少振聋发聩的激发力量。熊十力一生好骂人,很多人与他对骂而成终生益友,很多人经他一骂而勉力向学,成为大师。徐复观见熊十力先生的时候已经是少将了,但是被熊十力骂了几次以后,放弃他的政治生涯,转做学问,后来也成大师,思想史研究、经学研究都做得非常好。这样的精彩是真实的生命的精彩!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做教师的第一幸福就是能够用我们真实的生命、品格去面对学生,照亮激发学生。否则我们幸福感可能都是外在的,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可能也是很虚的。

(未完待续)


供稿 | 宋俊玲

责编 | 廖    玥

美编 | 听    风

照片 |  王晓庆

供稿:敬德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