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利丽:《春秋》可以断大案

时间:2016-12-28 浏览:3322

今天所说的“国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传统目录学中所说的经、史、子、集四部学问。四部学问中,“经学”又最重要。那么,“经学”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及其相关研究的学问。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立为官学的学问。说经学最重要,不是因为它著作数量最大,而是这类学问在传统社会中地位最高、最受重视。那么,到底怎么个重视法呢?被重视的经学又是否起到实际作用了呢?看看下面的小故事就明白大概了。


宫门外来了个卫太子 


公元前82年,霍光、金日磾(mì dī)等一班大臣辅佐着年仅13岁的汉昭帝,如履薄冰地统治着大汉帝国。突然某一天,一件怪事发生,把一个大难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事情是这样的:一位男子身着黄衣黄帽,乘坐插有黄色旗帜的黄牛犊车,到宫殿北阙自称是卫太子。当时,昭帝命令中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去辨认真假,长安城几万吏民前往围观看热闹,弄得宫阙戒严,以备万一。到场的高官们看着那位自称卫太子的人,没有一个人敢说真说假。因为事关重大,不容些微闪失。这又是为什么呢?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大案 


事情还得从汉武帝晚年夫人“巫蛊”大案说起。汉武帝原先立的太子叫刘据,系卫夫人所生,称卫太子。汉武帝晚年身体多病,江充因与刘据有过节,就趁机陷害卫太子,说他盼皇帝早死,好自己接班,采用“巫蛊”手段,具体说就是用桐木刻成小人,写上汉武帝的名字,加以诅咒。


汉武帝一听大怒,派江充率人去太子家搜。事情本来就是诬陷,搜查的人又是江充一伙,可想而知肯定是“证据搜到”。卫太子百口莫辩,情急之中杀了江充。事情不可收拾了。住在长安城外甘泉宫的汉武帝下令丞相刘屈氂(máo)率兵平乱。最后卫太子兵败逃出了长安城,在湖地自杀。受事件牵连而死的,前后达到数万人,京师血流成河。稍后汉武帝醒悟,却也晚了。


原定的太子被逼造反死掉了,此时汉武帝又是风烛残年,总得有个接班的,无奈之下,只好立了年仅8岁的刘弗陵为太子,这就是汉昭帝。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民间却流传着卫太子下落的种种说法。这就是昭帝群臣前去辨认黄衣男子时,不敢造次的原因。你说他是假的吧,民间有种种传言;说他真的吧,万一是假的呢?如此两难,哪个又敢多一句嘴?总之,霍光等掌握的朝廷是遇到麻烦事了!


儒生隽不疑果断出手


就在群臣左右为难之际,京兆尹隽(jùn)不疑到场了。这是一位儒生出身的京城父母官,治《春秋》起家。只见隽不疑一边喝令围观者散去,一边命手下把黄衣男子绑了直送监狱。旁边有人劝他:“未知真假,还是慢下手啊!”隽不疑朗声答道:“诸君何必担心?《春秋》有先例,卫国的蒯聩违背父命而出奔,后来想回卫国,他的儿子辄拒绝他入境,《春秋》赞成这样的做法。他就是真的卫太子,当时逃亡没有死掉,现在回来就是罪人!”


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黄衣男子确系假冒,此人原为湖地(就是卫太子死的地方)的一位算卦先生。卫太子的舍人曾经到他那里算卦,无心说了句“你长得像卫太子”,他就起了野心,整出了这么一场闹剧。这位算命先生怎么也没算到自己会遇到隽不疑,真是活该倒霉。



隽不疑果断出手,他依据的是《春秋》,更准确地说是《春秋公羊传》。在西汉,这本书被视为《春秋》解释最为权威的著作。隽不疑说到蒯聩及其儿子辄,蒯聩是卫灵公的儿子,曾出奔宋国。辄是蒯聩的儿子,在卫灵公去世后继位为卫国君主。蒯聩不甘心,想回国夺权,辄拒而不纳。据《公羊传》解释,孔子作《春秋》认为蒯聩“无道”,辄拒绝他是正确的。这又与汉朝的事情对景:卫太子同样是得罪了汉武帝,所以也应该被昭帝拒斥。


假冒为太子的事,仓促发生,当时既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也没有先例。就是在被后来的班固评价为“不学无术”的执政霍光,一时间也有点不知所措。然而,儒生出身的隽不疑,凭着一部《春秋》,在数万人注目下,麻利地解决了棘手难题,在当时,可以说轰动了整个王朝。汉昭帝和霍光听说后,都赞叹道:“公卿大臣就应该像这样用经术来阐明大义。”


“经学”就是古人的“政治理论”


由这件事,可以看到什么叫“经学”,它是大经大法,是据以解决政治难题的理论依据。有人冒充太子,而且冒充者跟太子长得还很像,真假莫辨之际,怎么办?事关国家根本,堂堂一国朝廷,这时候拿不出个章程,还不让天下笑掉大牙?


隽不疑敢于大胆行事,就是因为他心中有了神圣的理论依据,那就是《春秋》大法。帝国不是尊崇儒术吗?儒家经典不是帝国政治实践的思想根据吗?如此,他依照《春秋》大法行事,就没有问题。换言之,他已经占据了道义的制高点。所以他快速出击,毫不犹疑。这就是儒家经典在汉朝乃至此后所有的古代封建王朝所起到的作用。


说起来,汉武帝虽独尊儒术,但在用人上,并不是全面依靠儒生。然而,儒生隽不疑这次震动全国的表现,是很让一些人对儒生刮目相看的。此后不久,儒生全面走上汉家的政治舞台,与此事也是有关联的。




供稿:敬德书院